記者前往滕州市西崗鎮采訪時,鎮黨委書記秦魁跟隨市委書記去上海考察學習剛回來,一上班立即召集班子開會傳達學習心得,準備請上海產業研究評估中心規劃全鎮產業:“西崗位居山東鎮域經濟‘第一方陣’,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第一不是保出來的,而是爭出來的,拼出來的!”
秦魁從村黨支部書記干到鎮黨委書記,歷經8個鎮(街道)15個崗位,在基層一線奮斗了28年。他認為,書記就是一面旗幟,要勇于擔當作為,帶著黨員群眾沖鋒陷陣,攻堅克難:“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把可能的事情做成無限可能。”
勇于擔當沖在前
西崗經濟實力一直很強,被譽為“棗莊市第一鎮”。2016年5月,秦魁被組織任命為鎮黨委書記。他向全鎮14萬干部群眾承諾:扛好西崗的“紅旗”,握好接力棒、唱好連續劇、續寫新輝煌。
西崗因煤而興,傳統產業占比大,新舊動能轉換任務重。特別是依托4家煤礦建起的34家洗煤廠,雖然納稅、就業有貢獻,但是污染重、糾紛多、群眾意見大。秦魁帶領工作組調研后,決定壯士斷腕,將洗煤廠全部關停。個別干部感覺難度大,還得罪人,產生了畏難發愁情緒。秦魁對大家說:“有罵聲算我的,百姓點贊是你們的!”
他帶領工作人員,逐一登門與洗煤廠老板座談,苦口婆心講政策、談利害。經過2個月的鏖戰,西崗境內34家洗儲煤企業全部關停,騰出土地1000多畝。
騰籠新鳥來。投資1.7億元的金港建材、投資1.2億元的博禾新能源等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鎮引進項目17個,其中過億元項目7個,新舊動能轉換方興未艾。
攻艱克難有作為
西崗境內有條流入微山湖的城河,前幾屆鎮黨委、鎮政府一直謀劃建港口,通往京杭大運河,形成公(路)、鐵(路)、水(路)聯運。
西崗建港,當地的煤炭、周邊的玻璃、水泥等就會通過水運南下,這是西崗二次騰飛的機遇。秦魁一上任,就多次去濟寧、濟南、棗莊等地爭取政策,吃了一個又一個閉門羹。很多人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秦魁不相信:只要對西崗發展有利,就是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今年2月24日,省里批復同意西崗建設年吞吐量2000萬噸的九龍灣港。目前,環評做完了,土地指標落實了,并與一家公司簽約,將投資10億元建設港口和1.5平方公里臨港物流園。
由安徽馬鋼、江蘇沙鋼和棗礦集團三家出資建設的盛隆化工公司是西崗的支柱企業。企業遭遇環保難題,需要搬遷至附近村莊。時間緊,面積大,征地拆遷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破解企業難題,秦魁不推諉,帶領機關干部做村民工作,15天時間搬遷1600戶、騰出25萬平方米,實現了和諧征收、文明征收,被譽為“西崗速度”。
化解了環保危機的盛隆公司如釋重負,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兩年投資11億元技改,去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翻了一番;利稅突破10億元,增長3倍,在全國同類企業人均實現利潤第一。
心系群眾不畏難
西崗鎮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群眾的獲得感不斷提升。但是,怎么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是秦魁最牽掛的事。
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他主動幫包全鎮情況最復雜、條件最困難的5戶村民,帶頭入戶摸實情、查實底、找病根、定計劃。他要求幫包干部,既要解決眼前,更要立足長遠,把貧困戶的心氣提起來,精神鼓起來,技能長起來。
每次到貧困戶家走訪,他都換上迷彩服,查廚房,看廁所,掏心窩子話家常。幫包兩年多,自掏腰包3000多元,送米、送面、送油、送棉被,為貧困戶聯系了來料加工項目、就業崗位等,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
在秦魁的帶領下,全鎮85戶156名貧困人口提前全部脫貧。在此基礎上,西崗鎮繼續實施脫貧提升工程,每年財政5%增幅用于扶貧救助,跟蹤幫扶、見貧就脫,讓隨時可能出現的因災致貧、因病致貧的群眾,沒有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