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三年,這里從“睡城”變成雙創天堂

回+圖書館回+圖書館
“回+理想鄉”青年公寓“回+理想鄉”青年公寓

  據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樣本調查統計,在上班路上所花時間越長,人們的幸福感越差,越覺得生活沒有價值,越焦慮。通勤時間每增加1分鐘,幸福感明顯下降,焦慮感明顯上升。

  而生活在北上廣這些大都市的人,習慣了早起從南穿到北,堵在環路,擠在地鐵,等到了單位之后早已筋疲力盡。快節奏、遠路途帶來的疲憊正在慢慢侵蝕人們的工作熱情,越來越多的上班族盼望能縮短上班的時間,甚至夢想能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

  如今,這個夢想,在北京市昌平區的“回+雙創社區”實現了。

  2016年6月1日,昌平區作為北京市唯一代表,正式被納入第二批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城市名單。時隔兩年,昌平已建立起了騰訊眾創空間、龍域中心、“回+”體娛加速器、TBD云集中心、奇點中心等一批產業空間載體,雙創品牌遍地開花……

  目前,回龍觀、天通苑區域的雙創載體已有近20個,運營面積達4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1100余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昌平區計劃到今年年底完成228萬平方米雙創載體建設;到2020年,將空間載體面積擴至4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回+雙創社區”75萬平方米、重點功能區雙創空間300萬平方米、特色雙創基地25萬平方米。

  “回+社區”,讓創業者有了“家”

  去年,剛開始找工作的小飛拿到的第一個offer讓他糾結萬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與他相當契合的,然而公司卻要在他入職后不久搬到回龍觀。“回龍觀太遠了,對我來說跟去趟外地沒區別。真的需要好好斟酌。”

  “為什么要建設‘回+雙創社區’?”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發展”)總經理王穎說,回龍觀、天通苑是京北高學歷人才的聚集地,其中50%以上均為20—40歲的年輕人,大多為工程師、程序員,他們在這居住,就業卻不在這。

  “他們是今后昌平創新創業最具優勢、最具潛力的人才資源儲備。”王穎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人才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回過頭來,我們發現原來這里蘊藏著這么寶貴的人才資源。”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城市發展,回龍觀、天通苑這兩大“睡城”周邊已經逐步聚集起一批產業功能區,往南是著名的中關村軟件園、上地、西二旗、西三旗等高科技企業集聚地,往北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園、北京科技商務區以及沙河高教園區和各大創新基地。

  基于此,為解決昌平區職住失衡的局面,最大程度發揮出地區的地理優勢、人才優勢,“回+雙創社區”作為被中關村科技園區授予的全國首個雙創社區,通過在創新創業人才最為密集的回龍觀、天通苑導入和連接產業孵化資源,滿足創新創業人群在家門口就近創業就業的需求,促進回龍觀、天通苑大型居住社區的職住平衡,同時通過“注入全新產業功能來高效盤活區域農村勞動力安置用房并將收益反哺農民”的工作創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昌發展作為昌平區政府全資設立的產業生態投資運營平臺,在昌平園管委會指導下,負責“回+雙創社區”整體策劃、品牌營造及重點項目打造工作。‘回+雙創社區’的‘+’的涵義是連接,通過‘回+雙創社區’,將信息、人才、資源、資金、技術連接起來,同時也將創新創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連接起來。同時也代表回家創業,把各種資源連接到創業者的家門口,人們不用再跑到別的地方創業,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創業就業。”王穎表示。

  創建兩年來,“回+雙創社區”已經整合了20余家孵化器、新增了近30萬平米的雙創空間,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的服務模式,吸引了眾多科技型初創企業,覆蓋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硬件、智能制造、醫療健康、能源科技、文化創意、立體視覺、虛擬現實和消費升級等眾多行業領域。“通過有效整合區域內眾多雙創空間載體,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產業服務體系,‘回+雙創社區’形成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王穎說。

  做硬科技,“龍域”對標產業高地

  專注于提供輕量級智能協作機器人及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鎂伽機器人,從2016年成立之初就選擇在“回+雙創社區”的空間內創業,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創業團隊的人數已經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展到了現在的40多人,辦公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

  “盡管積累了多項具備世界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并申請發明專利60余項,構建了初具規模的產品線體系,并完成了三輪融資,獲得諸多資深行業投資人的高度認可,但是,我們依然愿意選擇‘回+雙創社區’。”鎂伽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黃瑜清說,“入駐‘回+’以來,園區一直與企業保持密切溝通,通過園區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和組織‘回+’能量午餐、‘回+’創業課堂、‘回+’創業論壇等系列活動,在團隊建設、宣傳、融資等方面給予了企業很大的幫助。”

  出于擴大空間的需求,鎂伽機器人從回龍觀東大街的騰訊眾創空間搬到了定位于硬科技產業創新高地的“回+雙創社區”示范基地——龍域中心。在這里,已經聚集了一批涉及醫療健康、智慧農業、軌道交通等諸多智能硬件和AI領域的企業。

  據龍域中心負責人介紹,硬科技有個顯著的特點,即要有原創性、前沿性的技術驅動,又能通過技術真正解決某一類市場客戶痛點問題,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今年,北京市大力倡導科技成果轉化、硬科技驅動,基于這樣一個大的行業背景,結合昌平自己的產業特色和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術等產業基礎,加上周邊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才基礎優勢,我們把龍域中心定位于打造成硬科技產業創新高地。”相關負責人說。

  作為“回+雙創社區”示范項目,龍域中心分東、西兩區,重點引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硬科技創新企業入駐,總建筑面積約13.8萬平米,提供智慧辦公、創新商業、人才公寓、文化社交、民生服務五大功能,是昌平重點打造的“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創業生活示范區項目。2017年6月,東區的智慧辦公正式開業,截至2018年4月,整體出租率已超過90%,入駐企業超過100家,其中硬科技領域企業占60%,入駐期間累計融資金額已超過2億元人民幣,從業的硬科技領域人才超過2000人。

  龍域中心入駐企業中已有中國高新企業20家、高聚工程2家。代表企業或者機構以昌平區本土扶持發展的高科技公司為主,但也不乏國內一流企業甚至世界500強公司,包括安創空間、蜂行天下、百度創新中心、優客工場、瑞斯福、緯創軟件、樂駕科技、比特視界等。

  孵化加速,雙創產品迭代升級

  2017年,《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強調,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是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深度轉型的必然選擇。在近幾年的“雙創”熱潮中,北京儼然已成為全國第一大創新創業城市。

  創業浪潮中,人才是關鍵。日前,《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的發布,鼓勵投資人才落戶,吸引了萬千優質創業者、科技人才在這里扎根。未來必將有更多獨角獸企業在北京這個創新的角逐場戰斗。

  與雙創人才及企業聚合效應相伴而行的,是對雙創配套服務的需求日益擴大。近年來,昌平區區委區政府以雙創工作為全區重點,早在2015年5月就全資設立了一站式產業生態平臺——昌發展公司,為企業提供集產業發展載體、產業促進服務和產業投融資于一體的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實現空間、資金、服務三項產業發展要素的系統聯動,全面激活創新能量,助力企業全周期成長。

  為了幫助企業孵化加速,昌發展特意打造了智慧園區平臺——昌智匯,以“線上+線下”模式構造產業服務一站式平臺,集成國內外領先產業服務資源,推動企業與產業資源在線上完成快速高效對接,幫助企業快速獲取產業資源,加速企業成長進程。

  除了給企業提供有利的創業環境之外,昌平區還在公共科技服務上下了大工夫。“在昌平,政府和眾多龍頭企業集聚發力,幫助提升企業對接標桿客戶的精準性。”王穎介紹說,比如在ABCI(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與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合作建設昌平人工智能公共研發與成果轉化平臺,促進昌平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行業的集聚與發展;與ARM下設安創加速器共建智能物聯加速平臺,平臺孵化空間已建設并投入使用,面積總計3556平米,包括實驗室、公共服務及辦公空間等功能區,目前已有20余家企業入駐;引入百度創新中心共建人工智能加速平臺,現已完成團隊組建,著手物理空間建設工作及硬件設備采購;物聯工場正在與工信部軟促中心洽談落地方案,促進昌平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行業的集聚與發展。聯合中科院喀斯瑪公司、中國礦大、豬八戒、三一重工等機構共同打造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孵化平臺,已與中國礦業大學科技園等高校和機構就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簽約。

  此外,昌平區在“回+雙創社區”還重點構建了科技條件平臺、重點產業支撐平臺、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三大公共服務平臺,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工作。其中,致力于用互聯網共享服務模式打造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人人實驗”、實現“一站式快報、快檢、快放”的生物材料進出口平臺“中關村生命科學聯合創新服務平臺”,大大提高了中小企業開展科研的效率。作為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設知識強國重要部署的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引入中科院和北京電影學院資源打造集技術開發開放、教育培訓、孵化加速、體驗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立體視覺公共技術開發展示平臺,以及涵蓋了國家機器人檢測中心、國家智能終端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工業云、“互聯網+”工程技術實驗室、物聯網和云計算公共技術服務在內的賽迪智能制造公共平臺,通過整合開放專業科研成果、降低了中小企業在專業行業領域的創新門檻。

  與此同時,昌平區通過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空間布局,全面聚集創新創業資源要素,努力改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我們著眼于創新創業者在企業初創期、成長期等各階段的資金需求,著力改善、提升雙創社區投融資環境,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促進各種金融資源聚集。依托昌平雙創金融集聚示范區政策,對新設立和新遷入雙創社區核心區的各類科技金融機構在購房租房費用、人才獎勵等方面給予優惠。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房租方面,可以享受到最高30%—50%的房租補貼,在知識產權方面,對核心專利技術的申請、應用和轉化和保護分別有不同程度的獎勵措施,最高補貼金額達20萬元。在人才方面,對于符合條件的團隊和個人最高可以獲得50萬元的獎勵,并在人才落戶、子女教育方面享有有力保障。”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蘇貴光表示。

  此外,昌平區組織成立了“雙創”金融服務聯盟,已經形成包括股權投資機構、銀行、保險、券商、擔保機構等在內的聯盟單位近50家,旨在促進雙創社區的投融資信息對接、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提高社區內項目融資的便利性。搭建了母基金體系,開展母基金投資、子基金投資、直投跟投等多元化投資,計劃在3年內安排資金10億元,實現合作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通過資本的撬動作用加速雙創社區創新項目的跨越式發展。

  人才集聚,昌平成創業者天堂

  回龍觀居民喜歡互相稱呼為“觀友”。蘇貴光就曾表示,增加觀友對昌平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讓他們覺得昌平是真正的家,為昌平建設出力,是我們的目標。

  經過幾年的努力,騰訊眾創空間、龍域中心、“回+雙創社區”、極客叢林眾創空間等一起把“睡城”喚醒,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把事業扎在了昌平。

  王穎介紹,為解決昌平區職住失衡的局面,2017年9月,昌平區“回天有數”計劃啟動,引入親子、機器人編程、全腦開發等創新型教育業態,打造符合潮流及居民需求的體娛地標綜合體。近日,昌發展打造的“回+理想鄉”高端青年人才公寓龍域中心二期項目正式開始招租。這一青年長租公寓品牌,是昌平區為解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職住失衡問題而推進的項目之一。目前,“回+理想鄉”共有三個項目:昌發展·極客叢林、昌發展·龍域中心二期、昌發展·奇點中心,合計約1000間公寓住房,全部為拎包入住,同時還會提供“9+N”的管家服務。

  為了給創業者提供生活保障,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增加對轄區居民的吸引力,增強年輕人對昌平的歸屬感,昌平區先后引進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回龍觀育新學校、北京師范大學昌平附屬學校、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昌平學校等名校,以及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清華長庚醫院、北大國際醫院等名醫院,全區名校分校達到20所、三級以上醫院達到10所。

  為了提高創業的便利性,幫助企業快速成長,昌發展還打造了集合六大產業服務體系(包括智慧政申、技術創新、科技金融、國際交流、人才關愛)和一個智慧園區平臺的“6+1”產業服務體系,實現一站式產業生態平臺的發展愿景。其中,智慧政申服務幫助入駐企業開展政策申報,投融資服務致力于為入駐企業提供投融資對接、基金直投、信用體系建設服務,技術創新服務通過整合國內科研創新資源為企業提供公共研發、產學研用對接、技術交易及轉化服務。

  截至目前,昌平區工商分局雙創社區登記注冊分中心,已為社區內142家企業辦理了工商注冊登記事項;昌平區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和人力社保局人力社保服務中心也分別入駐,對入駐企業進行了調研,開展了多次專題培訓和政策解答活動;昌平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了線上服務的渠道,實現了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和協同服務。

  同時,昌平區還組建了創新創業服務者協會,目前已召集成員單位30余家。另外,團區委支持公益組織創業的“益創空間”、團市委的“青年e站”、區圖書館分館等平臺,也已進駐社區。

  “年輕創業者的居住地只和工作地點相距小于1公里,這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了。”在“回+雙創社區”的負責人眼中,路程中節省出來的時間,能夠有效植入至創業過程中,提高工作效率。

  未來世界是創新的世界,宜居宜業的雙創載體正在身體力行貫徹這一發展理念。2018年昌平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按期完成全國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城市示范創建任務,統籌雙創載體建設和項目孵化,持續打造“回+雙創社區”品牌。

  隨著雙創載體的增加,昌平區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國內。目前昌平區正在加快國際化步伐,以昌發展為運營主體,搭建了昌平全球互動產業生態平臺——“Champion國際樂創匯”,在美國硅谷開設“昌平硅谷創新園”,希望通過平臺建設、政策支持和國際化戰略等方式促進昌平企業走出國門,把技術和產品推向全球。

  如今,昌平區已如期建成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樣板。未來,昌平區將發揮大數據地圖作為產業大腦的作用,獲取人才、技術、項目等高端資源的第一手信息數據,招募國際化人才,共同建設國際化平臺。到2020年,昌平區將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獨角獸”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70%左右,形成一批服務體系完備、創新能力顯著、適合不同成長階段、帶動就業成效明顯的雙創空間,面積將超過400萬平方米。

  也許,“我要從昌平走向世界”這句《分手大師》里的經典吶喊并不是一句玩笑話。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把昌平當成了他們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實現夢想的地方。(本版圖片由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