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啥時候咬的,高燒幾天才發現。”近日,南山侯家莊一七旬老太裴女士被蜱蟲叮咬后昏迷,住進了醫院,老人女兒這樣告訴記者。
對此,濟南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蜱蟲咬人后發病率較低,但一旦發病可能致死;被咬后出現發熱癥狀,一定及時就醫;同時,去野外游玩要注意做好防范。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南部山區侯家莊村,有人被蜱蟲叮咬生命垂危。14日下午,在濟南市傳染病醫院,記者見到了被叮咬的老人裴女士,她正躺在病床上昏睡。
“也不知道啥時候咬的,她自己都沒有發現。”老人女兒告訴記者,裴女士今年71歲,平時在侯家莊村里務農。“可能是去摘花椒時被咬的,9月2日起開始發熱,以為是普通的發燒呢,去村里的衛生所治療,一直沒見好。”
在發病的第三天后,裴女士病情突然嚴重,“手腳都不能動了,出現昏迷。”隨后其被送到了濟南市傳染病醫院,血液中化驗出蜱蟲所攜帶的病毒,確診為蜱蟲病。
濟南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部分蜱蟲會帶有新型布尼亞病毒,該病毒會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就是俗稱的蜱蟲病,該病有可能致人死亡。
但幸運的是,經過多天的搶救,14日下午,裴女士的狀況已經好轉。醫生表示,再進行幾天的觀察,裴女士就能出院。
而在其他案例中,一些市民被蜱蟲叮咬后不幸離世。就在今年7月中旬,歷城區港溝街道辦桃科村70歲的楊女士,被蜱蟲叮咬不幸離世。2016年6月,長清區五峰鎮65歲的高大爺被蜱蟲叮咬后病危,多個臟器衰竭,在濟南市傳染病醫院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但多天后不幸身亡。
蜱蟲病易被當成“發燒”誤診
濟南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被蜱蟲叮咬后發病的概率較小,這是由于只有部分蜱蟲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而發病與否也同個人抵抗力有關。但該病病死率高達12%,一旦發病就有可能導致全身多器官衰竭,因此需要市民格外重視。
蜱蟲病學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其早期癥狀高熱、乏力、腰酸等,體溫可達39℃以上,這種高熱通常持續4—6天,病人常伴有乏力、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由于同發燒的癥狀類似,該病容易被當成“發燒”治療而誤診。重癥病人會出現咳血、嘔血、便血、尿血等癥狀。嚴重時可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據了解,“蜱蟲病”發病季節絕大多數在5-11月,5-7月為主要高峰期,9月份為次高峰期。
相關鏈接
去野外做好防護
濟南地區常見的是長角血蜱,多分布于淺山丘陵的草叢中,市民在經過田野、山林等草木茂盛的地方,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皮膚較薄、不易被發現的部位。因叮咬皮膚時沒有疼痛感,所以被叮咬者往往覺察不到。蜱蟲也極其喜歡皮毛叢密的動物,是多種動物體表的寄生蟲,因此牛羊犬等動物身上也有可能攜帶蜱蟲。
專家建議,市民在外出游玩時,應盡量穿長袖、緊口的衣服,在暴露的皮膚上噴灑驅蟲液。去郊外旅游,或者在農田中干活,盡量不要穿涼鞋。同時,不要長時間躺在草地上。從草叢出來后,及時檢查身上有沒有蜱蟲。
一旦出現被蜱蟲叮咬的情況,千萬不要用手去拉拽蜱蟲,因為蜱蟲將頭部鉆入皮膚內,口器里還有倒刺,硬拔的話容易將頭和倒刺留在體內。可以用酒精或煙頭刺激,然后用鑷子輕輕取下。最好的辦法是到醫院就診。
來源: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