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每年都會迎來大量游客。如何更好地為游客提供服務是泰山管理部門一直努力的方向。泰山的主峰玉皇頂高達1545米,對于泰山這樣的高山景區來說,受特殊地形地貌影響,山上水源建設比較薄弱,用水一直是個大問題。再加上北方特有的水源短缺,長期使泰山處境尷尬,即使是在降雨豐富的雨季,山上也存不下多少水,造成綠化、消防、生活用水的匱乏,特別是每逢防火關鍵時期,泰山的水源變得尤為重要。19日,“轉型發展·聚焦泰安”---2018全國網絡媒體泰安行采訪團來到岱頂引水上山和污水處理工程項目處,據了解,為解決高山水資源及污水處理問題,從2016年3月份開始,泰山景區全面建設以水箱為核心、供水管網為骨架,消防網絡全山覆蓋的泰山引水上山工程,并開展了泰山分散式污水處理項目,目前引水上山二期工程已經完成90%以上,分散式污水處理項目也已經進入試運行階段。
引水上山 解決岱頂用水難題

在岱頂引水上山和污水處理工程項目處,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該工程的二期工程主要針對岱頂區域,重點實施了中天門黃溪河水庫至岱頂的供水改造和南天門至中天門區域的消防、生產、生活供水,完成岱頂區域的給排水和消防工程,建成以蓄水池為核心,供水管網為骨架的消防、生產、生活用水整體網絡。
據引水上山工程項目施工負責人介紹,目前引水上山工程二期項目已經完成90%以上,等配套設施完善就可以全部完成。該項目完成后可以解決岱頂水資源緊缺的現象,現在山上的用水儲量由以前的3000方增長到了14000方,已經能達到水滅火的基本要求。據了解,泰山景區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將引水上山工程分為三期,嚴格遵循“改善生態、提升環境、兼顧景觀”的理念和原則。而引水上山工程為泰山生態保護,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水多用、抗旱、防火、提升旅游品質,永固國泰民安形象上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分散處理 解決“污水難治、用水不足”難題

在岱頂桃花源索道上站王家泉子處,有幾間仿古石屋模樣的污水處理站掩映在林間。屋后,經過污水處理之后的清水汩汩流淌,流入挖好的荷花池內的水清澈無比,荷花池滿后,水流入林中,浸潤著山林。這是泰山實施分散式污水處理后取得的成效,泰山景區通過分散治污和中水回用,有效破解了山岳型景區“污水難治、用水不足”難題,為今后泰山旅游的長足發展蓄足了后勁。

據悉,岱頂分散式污水處理項目一共設置了5處污水處理站,日處理量可達550方,其中王家泉子處污水處理站最大,可收集處理岱頂區域內污水,日處理量達300方。弘德樓、拱北石、白云居、天門居4處區域設置的為小型污水處理站,分別收集處理周圍的生活污水。這幾處站點的污水處理量,已達到原有設施的3倍以上,為以后旅游發展預留了空間。

據介紹,這些收集到的污水要先進入格柵,通過格柵再進入調節池,再通過多項美國微生物處理系統處理80%的有害物質,進入立式纖維濾布濾池,過濾掉微米以上的大分子的物質,最后到MBR膜,經過紫外線殺菌就產生了中水。產生的中水經過化驗COD在40以下,已經達到了一級A的排放標準。
下一步,泰山景區將把分散式污水處理體系與智慧泰山系統相結合,打造智能化云平臺遠程監控系統,通過云平臺與電腦、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結合,實現遠程監控、統一管理、無人值守和故障自動報警。同時,加快景區生態節水公廁改造,督促餐飲經營單位和游客合理用水、從源頭減少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