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喪偶老年人數量都呈現增長趨勢。這意味著,隨著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再婚的社會問題將更加突出。但老年人苛刻的擇偶條件以及財產繼承、婚后生活容忍度低等因素造成了老年人再婚難。面對再婚所帶來的感情與親情的兩難選擇,不少老年人選擇了不婚同居。

找個合適的太難了,一個人將就著過吧

每天早上七點,吃完早飯,家住濟南市甸柳三居的張先生都會來到歷下文化廣場散步聊天。一天到晚,老張幾乎不著家,在小區呆悶了,他偶爾還會去泉城廣場、英雄山逛逛。“一大早出門,晚上睡覺時再回家,一個人呆在家太悶了。”五年前老伴兒去世后,他便開始了早出晚歸的日子。

雖然兒女很孝順,不過老張仍時常感到孤獨,想再找個伴,他也動過再婚的念頭。他曾在子女面前流露過這樣的想法,但遭到了子女的反對。不過通過婚介與朋友介紹,老張這兩年與十多位老太太見過面,但都吹了。“有的是年齡差距太大;有些是見面就談錢談房子,太勢利;更多的是兩個人沒話說,過不下去。”如今老張在這方面已經心灰意冷,“找個合適的太難了,一個人將就著過吧。”

關于再婚,老年女士則承受著更大的社會壓力。三年前,盡管子女不反對,60歲的宋女士再找個伴的心愿最后還是沒能如愿。周圍鄰居、朋友“有傷風化”等字眼時常飄進她的耳朵里,想來想去,她還是決定一個人過了。

據此前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我國喪偶人數約為3900萬,喪偶狀態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為37.7%,這意味著每3個老年人就有一個喪偶狀態。隨著老齡化的發展,這一趨勢仍然在惡化。

 

 

在濟南,不少老人把看護孫輩作為晚年最重要的工作。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杰 攝

老太太找依靠型,老大爺找保姆型

從濟南市部分婚介機構記者了解到: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許多單身老年人尋找“另一半”的熱情高漲。據千城熱戀婚介所負責人呂合強介紹,婚介所內,老年男女比例一般在1:5。“全濟南市相親市場上,老年人能占到15%左右”。擇偶對象上,女方多希望對方與自己年齡相仿,相差在3-5歲之間;相對于女方的理性,男方的要求普遍較務實,“多數都是希望找個年輕些,能照顧一下自己的。”

但呂合強坦言,老年人再婚的成功率依然很低。“上半年我們介紹了10多對,就成功了1對。”在他看來,拋開客觀原因,成功率低主要還在于當下老人們的擇偶心態越來越“挑”。老太太們都希望找個能依靠的;而老大爺們都希望找個保姆型的,照顧日常起居。

常是財產導致分手,不少因此對簿公堂

財產問題是限制老年人再婚的首要原因。現實中,因為財產問題導致老人分手的事情已不勝枚舉,更有許多老人因財產問題而對簿公堂。

即便老人們如愿以償地再度牽手,但再婚后離婚率也出奇高。濟南老年人相親市場上甚至流行著“十對再婚離八九”的說法。為了避免類似糾紛,大多數老年人再婚,選擇“搭伙過日子”不領結婚證同居生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歷下區、歷城區等婚姻登記處了解到,前來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老年人屈指可數。“平均一個月有一兩對(老年人)。”歷城區婚姻登記處主任孫吉峰分析,與年輕人相比,大多數老年人已不再重視登記領證,他們更多的還是“想找個伴兒吧”。

關于老年人再婚問題,社會學家張洪英教授持寬容態度。她認為,每個老年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與登記領證的法律意義相比,老年人更傾向于不婚而居的現實意義。“這樣自身的利益與兒女利益都能得到保全。”

雖然社會學家及老人自身都對不婚同居持寬容態度,但律師李友震并不看好這種方式。李友震稱,不婚同居的初衷是為了避免經濟糾紛,但“在一起時間長了,經濟問題不可避免會遇到”。為此他建議老年人要辦理財產公證,明確老年人再婚前或同居前的財產數量、范圍、價值和產權歸屬,“這是目前解決婚姻、財產糾紛最可靠的法律依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