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蟑螂在常人眼中,不僅一無是處,更讓人心生厭惡。但在西海岸新區六汪鎮楊家莊村,卻有人在摸索一條蟑螂養殖的產業化路徑,目前已經繁殖出2萬余只,明年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害蟲蟑螂如何帶來經濟效益?昨天,記者帶著疑問,來到了楊家莊村的蟑螂養殖基地實地探訪。
廢棄房屋養滿蟑螂
與想象中的專業養殖場不同,展現在記者眼前的,竟是村里一處廢棄的小屋。“這個簾子能夠防止蟑螂逃逸,另外,我們還對這間屋子做好了全面的防護措施,以防漏網之蟲。”工作人員張成武打開小屋房門,指著門內的簾子說道。門簾之后,便是蟑螂的“公寓”。記者掀開門簾,陰暗的小屋內一股潮濕氣味撲鼻而來。“因為蟑螂喜歡黑暗、安靜的環境,所以無需燈光。我們聞到的是蟑螂發出的味道,里面包含著蟑螂的信息素,對人體無害。”張成武介紹。
走進小屋內,角落里層層疊疊擺放的片片薄板,便是蟑螂的“臥室”。記者看到,薄板縫隙和板面上,密密麻麻爬滿了蟑螂,它們一見亮光,便紛紛向暗處躲避,發出陣陣“沙沙”聲。“這是石棉瓦,因為蟑螂喜歡在多縫隙的環境里生長,堆疊的石棉瓦是最適合的巢穴。”蟑螂密布的景象令人頭皮發麻,但張成武已習以為常。
“美洲大蠊”用處多多
如此罕見的項目出自50多歲的焦社杰之手,他經營著一家生態農業公司,蟑螂養殖正是他眾多生態農業項目之一。和常人一樣,焦社杰以往看到蟑螂,會撲上去“給一拖鞋”,而此時的他,正彎腰捧起一把蟑螂向記者展示。“不要被傳統的蟑螂形象所左右,養殖蟑螂不攜帶任何致病細菌。”焦社杰告訴記者,自己飼養的蟑螂學名叫美洲大蠊,是體長最長、存活能力最強的蟑螂品種。“這種蟑螂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強,吃東西從不挑剔,好喂養,是餐廚垃圾的‘清道夫’。它不僅富含高蛋白,還有藥用價值,還能美容……”提及自己養殖的蟑螂的價值,焦社杰滔滔不絕介紹著,不管是作為餐廚垃圾自然“處理器”,還是作為蛋白質飼料添加劑,抑或是入藥,都能賣個好價錢。
“喂養簡單,這就是蟑螂的口糧。”說話間,焦社杰將手中的南瓜切塊,投放到小屋內。如此接地氣的養殖方式,讓記者眼界大開,而這正是焦社杰經過深思熟慮后確定的獨特模式。
探索簡易養殖之路
“放眼現在的農村,60歲以上的村民居多,勞動力流失的同時,閑置房屋比比皆是。”焦社杰說,因此,他走上了“平民化”蟑螂養殖的探索之路。“我們探索的這種簡單易操作的養殖方式,參與者只需騰出1間房就可以加入養殖隊伍,無需復雜的配套設備,更不需要高門檻的養殖技術。”焦社杰告訴記者。“目前的試驗階段,1年內便從最初投放的2000只繁殖到了2萬余只,產量非常大。”焦社杰舉例說,若1個農戶拿出1間屋子用于蟑螂養殖,年產可達1000斤,按照80塊錢1斤的收購價,1年能收入8萬元。
眼下,成熟的養殖經驗已經形成,焦社杰正著手擴大養殖規模。“我們在鎮駐地準備了1000平方米的養殖場所,將在那里配備新設備,繼續探索蟑螂養殖的產業化之路。”焦社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