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晚,濟南街頭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針對即將到來的最強寒流,濟南市救助站于近期加大了對城市流浪人員的救助力度,凡是接到相關線索都會及時前往救助。救治制度的觸角本可以幫助到他們,但大多流浪者卻寧愿露宿街頭也不進救助站。

找到睡高架橋旁舊沙發的男子,救助員呂奕上前了解情況。找到睡高架橋旁舊沙發的男子,救助員呂奕上前了解情況。

  家庭失和:從菏澤流浪到濟南,還想去臨沂打工

  10日19點,一位老人提著兩個行李袋,一臉迷茫地走進濟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大廳。“警察給我寫了一個紙條,讓我坐k15路公交車來這里,他說來這兒能給我張火車票。”

  老人名叫孫冠民,今年71歲,菏澤成武縣人,之前一直在菏澤市流浪,偶爾也靠當保安過活。打聽到濟南這邊好找工作,老人三個月前來到濟南,可遲遲沒找到工作,只能流浪,靠撿拾垃圾過活。最近,他又聽說臨沂那邊好找工作,便用僅剩的50塊錢買了一張10日下午濟南到臨沂的火車票,但因誤點沒能趕上。“攢了好久錢,才買了這張票,結果還誤點了。”看著這張過期火車票,老人十分懊悔。

  根據救助管理規定,救助員趙陽為老人開具了一張返鄉火車票。“能給我開一張去臨沂的火車票嗎?我真不想回家。”老人有些失望。為何寧愿流浪也不愿回家?老人說道:“和家里關系不好,否則我也不至于這一把年紀還流浪。”

  “你年紀那么大了,天又這么冷,還是回家比較好。”經過一番勸說,老人接過火車票單據,“今晚10點半的火車,當晚就能到菏澤”。

  沉默堅持:露宿高架橋下舊沙發,睡在火車站出站口

  晚上7點半,老人剛走沒多久,救助站便陸續接到三通市民熱線電話,救助員張華偉與呂奕便前往現場查看。

  “他經常在路西邊躺著,兩三天了。”根據市民李先生提供的線索,在緯六路高架橋下繞了兩圈,救助員終于在路邊一張廢舊沙發上找到了人。

  盡管裹著棉衣,還用沙發墊當被子,但流浪漢還是蜷縮在沙發上。“天這么冷,跟我們回救助站吧,那里暖和。”面對勸導,該流浪漢始終保持沉默。勸導無效,張華偉無奈地為其蓋上了一床棉被。“他要是一有什么問題,抓緊給我們打電話。”臨走,張華偉給周邊幾家商戶發放了救助卡。

  晚上8點,救助車來到濟南火車站出站口,找到另一名流浪人員。該女子蓋著兩三層棉被,面前還放著兩碗桶面,不少愛心市民還留下一些零錢。

  “別勸了,她是不會跟你們去救助站的。”出站口一家超市老板稱,該女子駐守在出站口將近半年,“她精神有問題,派出所將她送回家一次,但兩個月前,她又來到出站口,問她啥她都不說。”

  “遇到精神有問題的,我們也沒辦法。只能靠110部門,將其強制就醫。”張華偉說。

  酒醉男子:擔心影響市容,稱12點就準時離開

  離女子不遠,還有一名流浪人員,用廢紙板當床墊,貼著墻角和衣而躺。“老家里啥親戚都沒有了,就出來逛逛。”男子一張口散出濃濃酒味。

  流浪男子自稱叫袁糖(音譯),泰安人,今年45歲,因之前打工受傷便一直在濟南流浪。“還有四個小時,我到了12點就走,不影響市容。”見多人圍觀自己,男子一直這樣強調,并時不時看手表。

  面對張華偉、呂奕的勸導,袁糖始終搖頭。“天這么冷,去救助站避避寒也不錯。”不少熱心市民也一起來勸他,但他始終不為所動。臨走,張華偉為其留下一條棉褲,又反復告訴他,濟南救助站的臨時避寒點可以“想住就住、想走就走”。袁糖也只是點頭回應。

  據了解,面對這種“送上門”的救助服務,大多數流浪乞討人員往往只領取救助物資——棉被、食物等。張華偉稱,基于救助法中“自愿救助”的基本原則,救助站“愛莫能助”。張華偉呼吁廣大市民多給他們一些人性化關懷。“若發現流浪人員,請及時告知救助站,熱線0531—85952025。”

  專家說法:給流浪者更多關愛,或能讓他們不再流浪

  基于《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自愿救助,不得強行實施救助”的原則,“對于確實不愿接受救助的人員,救助站將為他們提供熱飲食和棉衣、棉被等御寒用品。”張華偉坦言,救助這樣的流浪人員僅僅靠救助站,力量始終太薄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山東大學社會學專家張洪英教授認為,許多被送回原居住地的求助者在家鄉呆不住,還是會再回來繼續流浪。“若當地政府能切實解決好這類人員的居住、就業等問題,或許能有效解決流浪人員長期流浪的難題。”

  張洪英認為社會上各界人士應多給流浪人員一些人性化關懷。

  “氣溫都降到零下12攝氏度了,在外面多冷啊。”回救助站的途中,張華偉還時不時地張望著路邊,以期再發現幾名流浪人員,“即便不愿進站避寒,他們收下棉被、棉褲,御御寒也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