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史擷英
□ 本報記者 鞠杰 馬玉峰
11月28日傍晚,重走創刊路前方報道組記者來到大眾日報誕生地沂水縣云頭峪村村民張在友家中。張在友的爺爺,就是報社的第一任交通員張之佩。
大眾日報創刊之時,地無一壟,房無一間,云頭峪村村民劉茂菊讓出自己剛住三個月的婚房,給報社作為印刷所使用,自己卻和公婆一家擠到一間屋去。
“那個時候,報社工作人員辦公、吃飯都在俺祖爺爺家。他最早是報社的炊事員。”張在友兒子張德生回憶道,“考慮俺祖爺爺忠厚老實、辦事可靠,報社便又讓他做了交通員。”
作為交通員的張之佩,身邊卻沒一樣交通工具。1939年1月1日凌晨五點,當4000份還帶著溫熱的大眾日報在云頭峪村的報社印刷所陸續印刷出來后,張之佩小心翼翼地將報紙裝進草筐,挑起扁擔、冒著風雪把報紙分數次送到王莊編輯部。
山路崎嶇難行,創刊半年多的時間里,張之佩幾乎每天都要沿著云頭峪河溝,先把版樣從王莊編輯部送到云頭峪印刷所,再將印刷好的報紙用扁擔挑出去。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槍林彈雨中,王莊與云頭峪之間的8里路,他走得艱難,又堅定。
據統計,大眾日報印刷所進駐云頭峪村后,全村有13人自愿參加報社工作,其中張之佩一家就有9人。張之佩的二哥張之宸,當時是村長,在報社剛來時就將房子騰出用作辦公和住宿場所,自己也參加了報社的籌備工作。媳婦王為錫任炊事員兼傷病護理員,經她救治過的報社同志,直到解放后仍會感激地喊她一聲“娘”。
“祖爺爺是交通員,我是通訊員。”如今,張之佩的曾孫張德生已在沂水縣城工作,成了大眾日報的一名通訊員,為報社寫過不少稿子。80年過去了,張家與大眾日報社的故事仍在延續。
“我從小就是聽俺爹、俺爺爺講在報社工作的故事長大的,以后,我還會把這些故事講給俺孩子、俺孫子聽。”張德生說。
祖輩們的紅色基因,流淌在子孫后代的血液里,生生不息。大眾日報在沂蒙老區留下了不滅的紅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