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備受關注的濟南市槐蔭區經十一路棚戶區項目開始進行居民回遷,當天共有近80戶居民領到了新房鑰匙,走進了新家。據了解,該項目安置房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完成建設,達到入住條件,兌現了“讓棚戶居民提前一年住新家”的承諾。本次回遷將持續至明年1月19日,3045戶居民將圓安居夢。

3045戶居民回遷
一個月領完鑰匙
12月20日早上5點半,濟南陽光新路和建寧路口西北角的經十一路項目安置房回遷辦理現場,65歲的遲明德和老伴早早就來到了這里。當天,他們要領新房鑰匙,“太激動了,一晚上都沒睡好覺,就想早點去看看新家。”
早上8點半,回遷現場已經十分熱鬧,領到號牌的居民們按照順序依次辦理相關手續。第一個來到現場的遲明德和老伴順利領到了1號牌,坐到了等候室。
“請1號住戶開始辦理回遷手續!”隨著工作人員開始叫號,經十一路項目安置房正式開始啟動回遷,遲明德拿著安置協議和證件分別來到回遷安置小組、差價核算組進行資料核對,他在最后一個房間領到了遷入證,拿到了4把嶄新的鑰匙。“剩下的只需要驗房了,心里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遲明德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安置房建設速度之快,是最讓每個回遷居民感嘆的。“真是沒想到,才過去一年多,我們就能搬回來了。太好了,看著這么好的樓,高興、激動!”遲明德說,“我們經常來這邊看建設進度,工人真是過年過節都不休息,就為了讓我們早點搬回來。”
“看到住進新房的居民開心,我們也由衷高興。”交付現場,中建八局二公司40名青年志愿者為市民發放了鑰匙,協助檢查室內設施,為市民關于房屋質量等進行答疑解惑。
新房已經供暖
可以拎包入住
同樣在20日上午拿到新房鑰匙的還有寧范秀,她迫不及待地趕到新家。她的房子實用面積120多平米,四室兩衛。一進門,她就感到一股暖意涌來,原來,還沒入住的新房子里已經供暖了。“太暖和了!”摸著每個房間里熱乎乎的暖氣片,寧范秀開心地說。隨后,她又打開了衛生間里的水龍頭,“還分冷熱水,以前都沒用過。”
寧范秀的新房里除通了暖氣、燃氣、水電,還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前后陽臺、廚房都安了玻璃推拉門,貼了白瓷磚,儼然一戶精裝房,可以“拎包入住”。“這房子簡直不用裝修了,我打算再鋪上木地板就行了,要是春節前能住進來就好了!”
回想起之前居住的棚戶區,寧范秀覺得“不堪回首”。經十一路片區內建筑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棚戶區內,低矮舊平房、簡易筒子樓、自建臨建危房錯落分布,總長約5公里的道路,寬度平均3米,最窄處只有1.5米。
“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遲明德說,他們原來的家位于丁字山路2號的原火柴廠宿舍,屬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樓房,住的雖然也是樓房,但和平房差不多,50平米的房子兩室一廊,既沒有天然氣也沒有暖氣,一到夏天蚊蟲特多,環境臟亂差,與如今的小區比差距太大。“過去的房子低矮潮濕,冬天自己燒土暖氣,夏天下雨蹚水出門,做飯滿屋都是油煙,那時候我們就盼著能住上新房子,盼了這些年,終于實現了。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做夢都沒想到。”
選址在核心區域
每三天半建一層
位于陽光新路西側的17棟紅白相間的高樓,就是回遷戶的新家,現在這里叫“和諧佳苑小區”。據統計,20日當天和遲明德一樣領到回遷新房鑰匙的居民共有近80戶。如今,小區內的綠化、小公園、地下停車場都建設完成,其他配套設施也在陸續建設中。
“在征收之前,我們征求了居民對安置房位置的要求,最終選擇在核心區域和最好位置對大家進行回遷安置。”槐蔭區委常委、副區長、槐蔭棚改舊改建設工程指揮部總指揮胡民安稱。針對居民對更改地塊和戶型設計的訴求反映,項目部調整安置房源至緊鄰陽光新路沿線的A4地塊,將最低套型面積提高至43平米,戶型調整為二室一廳,確保南北通透,同時,將過渡費標準提高至每平米30元,緩解居民回遷過渡周轉的壓力。
經十一路棚戶區項目先后開展了8輪入戶摸底,建立了市、區、街三級聯席會議制度,對發布方案、貨幣簽約、集中選房、回遷安置等關鍵節點超前研判。選房期間,群眾工作組、業務組每天16個小時高強度運轉,創造了半月簽約2247戶的“濟南速度”。
安置房項目建設方工作人員介紹,每三天半建一層的速度、126天完成一棟29層高層住宅的土建+精裝修施工、495天完成了全部工程的“交鑰匙”,不斷挑戰“不可能”,也創造出了回遷房建設的“濟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