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街巷往往承載著一個時代、多個群體的記憶,作為老城中心的芙蓉街就是這樣一條,以致在今年11月進行封閉施工時,引起眾多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廣泛關注。在歷經封閉50多天的改造之后,芙蓉街開街納客在即,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人員表示,突出老濟南特色不僅要修舊如舊,更要經得起民意和時間的檢驗,對于類似老街區、老建筑的改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多天施工改造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對其他老街區的改造提升有什么樣的示范意義?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將陸續推出盤點報道“解碼芙蓉街療養”。

開街前的芙蓉街已經吸引了不少游客來看新鮮。開街前的芙蓉街已經吸引了不少游客來看新鮮。

  以修舊如舊為原則

  老濟南鄉愁有歸處

  修舊如舊,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字面看是“把舊的東西修理完了,還像舊的東西?!倍鴮τ凇芭f”字的解釋和界定,大家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如今濟南的老街巷中,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然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大概只有芙蓉街了。再加上芙蓉街的“網紅”地位,這使得明府城管理中心以及主設計方在反復論證兩年多時間之后才正式開工,進行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規模改造施工。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是從中央到地方對于新時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新要求。

  對于老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描寫已是深入人心,歷史上的芙蓉街名字得自街上芙蓉泉,這里也是最能體現濟南泉水文化的特色。清代詩人董蕓也寫出了“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梁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幾花陰坐著書”的詩句展現這樣的特色。

  在此次芙蓉街的最初設計版本中,盡可能恢復提升芙蓉街老的歷史風貌也是作為本次施工很重要的一方面,包括老青石路面的鋪設以及恢復芙蓉泉、梯云溪的歷史風貌。按照記載,濟南歷史上的老街巷都是老青石板路面,提前兩年,相關人員跑了省內多個城市,在多個老石材回收點收集了幾千塊舊青石板。經過多少年歲月打磨的老石板鋪在芙蓉街主街面上,也不由讓大家眼前一亮。正如相關負責人所說,“只有這些舊石板,才更有歷史滄桑感,鋪上之后才能從腳底傳遞出歷史的厚重感。”

  在施工中,距離芙蓉泉幾米遠的位置發現一處新泉,這樣的發現讓明府城管理中心以及設計方興奮不已。規劃中按照歷史要恢復濟南“清泉石上流”的美景,這樣的兩處泉水,尤其是新泉又處在芙蓉街主街面上,溫潤的泉水就這樣流入了芙蓉街。盡管后期方案一再進行修改,但最終的芙蓉泉廣場區域,泉水從芙蓉泉流經老石板水渠,流入芙蓉街,這里也有了親水平臺,讓很多慕名而來的市民和游客驚嘆于這里的變化,“修舊如舊,并不是簡簡單單的舊,而是對于歷史風貌的恢復,修復的是人心,讓大家的鄉愁更有歸處。”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人員表示,突出老濟南特色,在對于類似老街區、老建筑的改造上也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修舊如舊,這樣的改造更要經得起民意和時間的檢驗。

商家正在加緊開業準備。商家正在加緊開業準備。

  繡花漸進式微改造

  還老建筑本來面貌

  之所以選擇在冬天對芙蓉街實行封閉施工,相關部門也是經過了慎重考慮,從11月到元旦期間,這對于一直熱鬧的芙蓉街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而在征求了業戶和周邊居民的建議,為了盡量減少施工帶來的影響,原定于70多天的施工時間,只能壓縮到50天左右完成。沒辦法,施工人員只能24小時不停工,地下管線、管網等工程的鋪設僅用了20多天時間就完成。

  名義上是封閉施工,也只能是暫停商戶營業,但芙蓉街周邊還住著大量的老居民,尤其很多年齡大的老人,每天來來往往、進進出出,施工中也要考慮到他們的出行以及施工帶來的噪音等影響。施工中,采取漸進式的方式,包括地下管線的鋪設、混凝土圖層以及老青石板路面鋪設等等,逐段進行。在所有工程中,芙蓉街北段、南段最先完成,然后逐漸向中間滲透,而一直保留其中一到兩個出入口能夠正常通行,為老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作為芙蓉街上一處特色進出口,起鳳橋街也是濟南的特色老街巷,在兩條街巷交界的胡同內,一座幾百年的老建筑在前期調研時躍入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的眼簾,但老建筑立面經過了后期的多處處理,石墻之間進行了偏現代化的勾縫處理,上面的老青磚表面也被噴涂了稀料,老建筑的魅力被掩藏起來。本著繡花式微改造的思路,施工人員用錘子、撬棍一點點清除掉后期加入的現代化勾縫,用鏟子一點點鏟除老青磚上噴涂的稀料,露出老建筑本來的歷史面貌。

  對于本次施工改造,明府城管理中心主任朱俊如總結,作為濟南老街巷的一張代表性名片,通過這次提升改造,也是在逐漸擦亮這張名片,從基礎設施的地下管網、路面鋪裝等處入手,下一步要逐漸向路面、平面、業態進行提升。但不論怎么樣的規劃和變化,不能脫離實際做設計和規劃,要保留芙蓉街的歷史和人氣。

  泉水是濟南的靈魂,作為幾百年老街巷的芙蓉街,歷史記載很多,老濟南特色明顯,通過升級改造,不僅僅是對于環境的提升,更是對于傳統文化的恢復,相關人員透露,恢復泉水市井生活也在下一步設計改造計劃中,不僅是游客,濟南市民也會感受到一個全新的老濟南。

芙蓉街上的新泉開始流淌。芙蓉街上的新泉開始流淌。

  讓現代人踏上歷史不失為一種好設計

  在本次芙蓉街提升改造中,歷史記載中,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打造的梯云溪作為重要歷史一直被提起,從最初的恢復梯云溪,到后來的局部恢復,再到最后在芙蓉街北段發現梯云溪遺址的再規劃,設計方案也隨著芙蓉街施工的進度一直在更改。

  實際上,這并不是芙蓉街首次大規模施工,為何這次會有這么多的驚喜發現呢?明府城管理中心主任朱俊如介紹,對于老城、老街巷的改造,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修修路、改改房子,而是重點在歷史文化保護上,這種歷史文化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次的芙蓉街提升改造過程中,重在文化挖掘、文化保護上下功夫,對于有價值的泉水遺存、文化遺址等等,都要進行保護。“工期非常緊張,所以施工現場出現了這邊趕施工,那邊在考古發現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把這些發現保護下來,并展示給大家,讓大家感受到我們的泉水文化?!敝炜∪绫硎?。

  在芙蓉街50多天的封閉施工中,從發現新泉到街面上發現古水道、老石板路面,再到后來文廟南廣場前挖出疑似梯云溪遺址、明朝泉水暗渠、老石板路等等,也多歸功于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人員每天在工地上的值守。相關人員表示,一方面是保證工期按時完成,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對于施工中的歷史發現隨時監控,及時聯系考古專家進行現場勘查判定。在文廟南廣場的施工中,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專家何利多次到現場,在發現歷史遺跡的位置指導施工,對于發現的老瓷片、老石板等進行年代判定,“對于歷史文化老街區,這樣的挖掘和施工是很有必要的,展現歷史,為城市留下了記憶?!焙卫ㄗh,對于這些遺址的發現,比如泉渠以及老石板路面,最好的保護就是展現出來,泉渠可以更好地展現幾百年濟南的泉水文化,老石板路面則更好地展示芙蓉街的歷史風貌,“讓現代人走在幾百年前的老路面上,不失為一種好設計。”

  如今,芙蓉街施工即將完成,正在進行最后的細節打造和氛圍營造,文廟南廣場前因為工期緊張,暫時只是恢復廣場南側的道路通行,對于北側的歷史考古發現,方案還在設計中。

  (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王倩 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周青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