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德地圖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阿里云等單位共同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
青島連續四年擁堵緩解
擁堵降幅達8.35%
登上了全國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榜”
在榜單中位列18位



這一切與我市近年來發力推動的交通擁堵治理工作密不可分,通過采取道路整治提升、停車場建設與管理、交通秩序整治、公共交通治理等一系列治堵、緩堵措施,我市交通擁堵緩解明顯,治堵效果成效顯著。
擁堵降幅青島位列第3

《報告》顯示,基于路網行程延時指數對監測的50個城市進行對比分析,發現2018年是四年來路網高峰行程延時指數最低的一年,同比2017年全國近90%的城市擁堵下降或持平。監測的50個城市中,有35個城市擁堵同比2017年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濟南,降幅達10.57%。在降幅較大的TOP10城市中,我市位列第三,僅次于濟南和石家莊,降幅達8.35%。
從近四年的趨勢來看,青島連續四年擁堵指數不斷下降。2018年是擁堵程度最低的一年,擁堵延時指數1.60,相比2015年下降了13.6%。從24小時的趨勢來看,青島白天擁堵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其中晚高峰下降最為明顯,擁堵峰值降幅達14.6%。說明青島近幾年城市交通逐步改善,治理疏堵效果良好。
“交通健康指數”全國排第18
本次《報告》基于“城市交通立體化診斷和評價體系”,首創了城市交通綜合評價標準——“交通健康指數”。該指數包含了時間、空間、效率三個維度中路網行程延時指數、路網高峰擁堵路段里程比、路網高延時運行時間占比等九項數據指標,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城市交通運行狀態。《報告》顯示,交通健康指數69.5%為城市交通健康水平線,高于此水平線的城市交通相對健康,低于此水平線的處于亞健康狀態。數據顯示,在監測的50個城市中,有56%的城市交通健康指數高于健康水平線。
從《報告》來看,青島交通健康指數為73.1%,在全國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指數”排名中位列第18位。《報告》分析認為,交通健康指數超過70%,意味著這些城市有多項指標更接近交通運行的理想值,交通綜合運行狀況相對更為健康。
解堵招式

我市自2014年起成立交通擁堵治理工作指揮部,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積極推進道路整治提升、停車場建設與管理、交通秩序整治、公共交通治理等治堵、緩堵工作。通過連續四年的不斷建設,市政道路得到了綜合提升,全市完成青山路(萬年泉路-黑龍江路)、銀川東路等多條未貫通道路打通建設,打通了“毛細血管”,暢通道路微循環。
去年年初,環灣路-太原路設置長達8年的紅綠燈取消,環灣路一路“暢行無阻”,充分釋放環灣路的快速交通功能。市民劉先生家住越秀·星匯藍灣,工作單位在中山路附近,環灣路是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回憶起以前青島北站的紅綠燈,劉先生直搖頭,“環灣路全程就在北站這里有一個紅綠燈,每到高峰期必堵,尤其是下班時間,經常過了瑞昌路前面就是‘一片紅’。”取消紅綠燈后,他的上下班之路暢通了很多,“開車從家到單位也就20分鐘,全程都很流暢,這才是真正的城市快速路。”新路要打通,老路還得去除“病害”,我市建立了道路日常管理長效機制,市政設施由“集中大中修建設”向“維護保持長效”轉變,“未病先防”、“小病早醫”,通過日常精細化養護、路面預養護技術等措施,提高道路的維修及時率、完好率(優良級)。

如何讓既有道路充分發揮交通通行功能,更是有關部門需要思考的地方。為此,我市持續開展了交通組織優化,全面摸排了香港路、東海路、麥島路、高雄路等65條重點道路的交通組織需求,對各條道路的主要交通節點進行了具體分析,設計實施了交通組織優化方案300余個;科學優化交通信號控制,結合智能交通管理服務系統深化應用,對常發性擁堵主要干道實施“綠波帶”協調控制,對早晚高峰經常出現擁堵現象的路口進行溢出控制,有效提高了路口、路段通行效率。
對于這一點,老司機們感受最為明顯。“以前上下班高峰走黑龍江路真是急死人,一共四條車道,最左邊的車道只能左轉,經常有車走最左車道,然后到了路口再變道,一變道就把兩條車道都堵死了,而且容易發生事故。”市民于先生家住城陽,每天開車到寧夏路附近上班,黑龍江路是他的首選,但隨處可見的“加塞”常常讓他感覺“鬧心”。情況的轉變出現在去年下半年,上下班時于先生感覺黑龍江路越來越“好跑”了。“路口重新進行了渠化,四條車道到了路口會分成五條,最左車道分成一條左拐、一條直行,大家互不干涉,在路口隨意變道的行為少多了。”于先生坦言,這一點小小的變化,讓他的上班路暢通了許多。

交通的組織優化不僅讓駕駛員行駛更通暢,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也感受到了這波“紅利”。近年來,隨著地鐵3號線、2號線東段、11號線、13號線的逐步開通,以及公共交通1小時換乘優惠政策的實施,市民出行更加快捷。此外,我市還根據公交場站建成交付、道路安全通行能力、公交運力配備、與軌道交通銜接、公交線網布局規劃等情況,對現有公交線網不斷進行優化調整,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變化最為明顯的莫過于李村商圈,從前這里是一個很多人”不敢來“的地方,堵車、亂停車等問題讓市民詬病。不過現在,這里早已換了模樣。準時準點、快速方便的地鐵2號線、3號線從李村商圈地下呼嘯而過,帶來了一波波人流。家住浮山后的市民盛女士經常帶著孩子周末來李村玩耍,”現在來李村逛街真方便,坐著地鐵就到了,這邊商場多,吃飯的地方也多,還有很多親子游樂的地方。“

近年來,結合美麗青島行動、棚改拆遷、口袋公園建設及海綿城市建設樓院整治等工作,每年新增公共停車場(路外)泊位超萬個;加強道路停車泊車管理督導檢查,規范道路泊車管理,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去年,我市組織開展了停車資源普查,摸清全市停車設施”家底“;推動停車智能化管理,建立了全市智能停車一體化平臺,試點安裝停車管理智能化設施,運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停車泊位周轉效率和管理水平。
(青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