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潮汕明代皇封御葬古墓毀損嚴重 文保部門束手無策

中新網記者 陳啟任
近日,廣東揭陽一明代墓葬受損嚴重,亟待保護的消息在互聯網引發關注。中新網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一明代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梅齋的墓葬由于長期以來的開山取石、傾倒建筑廢料變得支離破碎、一片狼藉。墓旁雜草深處,臥倒著一塊立于1988年的石碑,依稀可見“揭陽縣重點文物單位”字樣。

翁氏后人上世紀90年代拍攝的翁梅齋墓,仍可看到石馬、石翁仲、華表等構件,如今淹沒淤泥廢土中難尋蹤跡。 陳啟任 攝
翁梅齋墓位于廣東省揭陽市地都鎮桑浦山鐵場南坡,是廣東現存最大型古代墓葬之一,也是潮汕地區唯一的皇封御葬古墓。歷史上,該墓葬建有四亭五坊,置列石獸、華表、石翁仲。神道碑為宰輔嚴嵩撰文,禮部尚書徐階書丹,盛端明篆額,書法端莊秀美,篆書古樸典雅,被學者稱為“三絕”。
在翁氏后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國道206旁的翁梅齋墓,墓葬西側,廈深高鐵架設跨過。沿著泥濘小路攀援而上,道路旁散落堆放著棱角分明的石塊。翁梅齋墓前方拱起一個數米高的土丘,翁氏后人介紹,這是長久以來,當地采石場隨意傾倒廢土廢料堆積而成。土丘邊緣處,一古牌坊幾乎淹沒在廢土之中。

汕頭市潮汕翁萬達文化交流中心名譽理事長翁永光告訴記者,歷史上,該墓葬建有五個古牌坊,先后因國道206、廈深鐵路線的建設而拆除兩個,如今僅剩下三個,墓葬置列的石獸、華表、石翁仲及兩處亭臺則淹沒在殘渣廢土之中。
翁永光稱,由于翁氏后人族居汕頭,而祖墓位于揭陽,難以時刻看管,長久以來,當地采石場、石材企業開山取石、傾倒廢料,導致翁梅齋墓受損嚴重。2009年,翁氏后人曾籌集20萬元人民幣,把祖墓前的廢土搬運走,足足花了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一沒跟緊,當地石材企業又把廢土倒向翁梅齋墓,我們也是無計可施,族人向翁梅齋墓所在的地都鎮政府反映,前后多達幾十次,但祖墓受損情況依舊。”翁永光說。

記者隨后來到揭陽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該局文物管理科科長鄭曉珊出示了多份材料,她向記者介紹,對于翁梅齋墓受損情況,2013年、2017年先后有過多家媒體報道,2013年廣東省文物局也有派出執法隊過來調查翁梅齋墓受損情況,但翁墓受破壞是長期以來多方因素造成的,一時間難以解決。
“翁墓只是縣級文保單位,沒有專門的經費支持修繕,我們市一級部門也只能通過發文,讓縣一級相關部門、文物所在地政府加強管理。”鄭曉珊說。

記者注意到,在揭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8年機構改革后,該局改革調整為“揭陽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于2017年12月12日發給揭陽市空港區文體旅游局《關于做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翁梅齋墓保護工作的緊急通知》中寫道:“翁梅齋墓葬損毀嚴重,前往墓丘的墓道基本被雜草、樹及石塊堵塞。大部分精美的石雕排放被附近采石場沖積的泥沙湮沒殆盡,一座牌坊已被淤泥埋沒一半,文物保護單位處于失管狀態。”

對于處于“失管狀態”的翁梅齋墓,鄭曉珊表示,文保部門很清楚翁墓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也想保護好,但由于修復資金缺口巨大,目前最迫切的就是“管住現在”,不讓翁梅齋墓繼續遭受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