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是第66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2屆“中國麻風節”。25日上午,省城西郊臘山腳下、王府莊村以北的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住院部,因為這個特殊節日的到來,變得好不熱鬧。

  這個平素偏遠幽靜的院落,住著幾十位麻風休養員。他們多數無家可歸,把這里當成了終老一生的港灣。這里儼然就是一個小的社會,所以也稱為“麻風村”。

  作為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于德寶常被人們叫做“麻風村村長”,十幾年來,他帶領著醫護團隊,把一位又一位麻風休養員從殘肢斷臂的落魄中,拉回到幸福的生活里。

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于德寶和患者談心。 記者王闖 攝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于德寶和患者談心。 記者王闖 攝

  是醫生

  守護著麻風病人的健康

  麻風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經過幾代人努力,麻風病患病率逐年下降,打從2012年開始,濟南市常住居民中便已經沒有新發的麻風病患者。但是,由于麻風桿菌嗜神經的特點,很多患者都留下了肢體的殘疾。

  來自長清的何秀芬就是其中一位。

  她在年輕時感染了麻風病,造成了右下肢的神經損害并發生了足底潰瘍。這些年來,潰瘍時好時壞,一直不愈合,2018年夏天后,她足底的潰瘍更是迅速增大,呈現菜花狀向外增生,并伴有惡臭。

  去年9月,于德寶接到當地皮防所電話,說病情可能很重,便趕了過去。

  “打眼一看,我就猜是鱗癌。”見到何秀芬的那一幕,于德寶記得很清楚?!八炎约喊煤車缹?,但是空氣里還是有一股腐爛的味兒?!?/p>

  何秀芬被于德寶接到了住院部,診斷為麻風足底潰瘍繼發的皮膚鱗癌,腫瘤大小約17cm×10cm大小,屬巨大型皮膚鱗癌。

  在經過抗炎、營養支持等治療后,2018年重陽節當天,何秀芬接受了右下肢截肢手術。雖然失了一條腿,卻一舉除去了40多年的病痛。

  而最近,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爭取到了一家協會的善款,將在春節后為全省80多名因麻風病導致殘疾的患者免費安裝假肢,何秀芬也會因此重新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麻風殘老、重癥的救治與收治,是于德寶的主要工作之一。命運的齒輪從2006年底,就將于德寶與麻風病患連接到了一起。

  當時,醫院為加強住院部管理與臨床醫療工作,準備選派一名醫師去住院部工作,于德寶第一個報了名。

  于德寶記得很清楚,剛到住院部工作第一天,在查房過程中,休養員老杜說自己的腳趾疼痛、顏色變黑,已經按照“凍瘡”治療了一周,不但沒有什么效果,而且比前幾天還加重了。

  于德寶仔細檢查發現,老杜右腳的3個腳趾已經發黑并出現壞死,足背也有兩處淤斑,而且摸上去右下肢及足背皮膚溫度低,他考慮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時給予了藥物治療,病人病情很快好轉并恢復到了正常功能。

  老杜和他的妻子逢人便說,是于主任給他保住了這一條腿。打那以后,麻風休養員們就都知道,病房里來了個好醫生,有什么問題都愿意找他看。

  是親人

  不戴手套的檢查好暖心

  于德寶坦言,剛到麻風病房工作時,他也有過忐忑,畢竟未經治療的麻風現癥病人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但是,每天看著這些已經千瘡百孔的麻風病人,看著他們滿懷渴望卻有家不能回的目光,于德寶知道,他要盡自己所能給他們最好的治療,除此之外,還有親人般的關愛。

  潰瘍是麻風病的一個常見并發癥,長時間的惡性刺激后,能夠轉化成癌癥并散發出惡臭。接觸之后,身上都會長久存留一股難聞的氣味。雖然這樣,但他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今年74歲的老周老家是商河縣,不到20歲就被檢查出麻風病,當時家里經濟本就困難的他,在確診患病后,更沒了成親的希望。他一個人生活了多年,直到2009年,被于德寶介紹到了這里。

  “幸虧于主任,不然我可能就癱了。”老周說,去年正月,他感到身體不舒服,手腳抬不起來,就在于德寶查房時提了一句。

  沒想到,于德寶十分重視,把他送到綜合醫院去檢查,結果被發現腦梗和心梗。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老周的病情好轉,除了行動有些緩慢,并沒有留下什么后遺癥。

  其實,老周對于于德寶的感激和信任,是源于一件小事。

  “我們這個病,即便是好了,人家也會離得遠遠的,我們也習慣了那些異樣的目光。但是,于主任不那樣?!崩现苷f,這些年,他沒少到處看病,接觸到他的醫護人員大多都會戴著手套。唯有于德寶,做檢查時連手套都不戴。

  確實,對很多人來說,“麻風病”就像一張標簽,一貼就是一輩子。不過,也有幸運者,比如亓玲。今年36歲的亓玲在23歲時,因為毛發脫落等癥狀就醫,結果被確診麻風病。不久后,就住進了這里。

  “神經疼的時候,不管多晚,喊他都會過來?!必亮嵴f,她從未見過如此對病人有耐心的大夫,當她無意間提起自己眉毛掉光了不好看時,于德寶竟然主動提出,幫她文眉毛。

  亓玲說著,撩開額前的劉海,一對彎彎的眉毛就跳了出來?!昂髞?,我就出院了,結了婚、有了孩子,但還是會回來看看,于大哥他真的就像哥哥一樣。”

  是管家

  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都管

  “不管什么時候打電話,有事情于大哥都會趕過來?!必亮嵴f,每天下班前,于德寶都會先去病房巡視一遍,問問大家還有什么事;為了讓大家能及時找到他,他的電話從不關機。

  誰的親人最近沒來、誰家親人來得勤,對于大家的情況,于德寶都了如指掌。每天查房,他都認真仔細,不走過場,遇到病友不開心的時候,他就到房間里幫忙開導,甚至聯系其家人來看望。

  于德寶告訴記者,有句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但對麻風休養員來講,情況卻正好相反,他們是“人已老而無親”。如今,在醫護人員的陪伴下,相當一部分休養員都把病房當成了家,他們在此安度余生。

  也是因此,這里儼然就是一個小的社會,所以也稱為“麻風村”,作為住院部主任的于德寶,作為“村長”,常被休養員們親切地稱呼為“大寶兄弟”。

  今年34歲的韓云老家在云南,2歲時和媽媽一起來到山東,結果媽媽在她16歲那年離家出走,她在山東沒了親人。2008年,韓云與男友在一起生下了女兒,但還沒等到領證,就被確診為麻風病。在家治療失敗,在2010年10月轉院過來。也許是因為長期服用藥物,韓云在2018年又被檢查出腎衰竭。

  但是,早在檢查出麻風病后,韓云與男友便分開了。無依無靠又沒有收入來源,韓云治病住院治療的花費,都是于德寶墊付的。

  除了眼前的“村民”,于德寶還掛念著“村”外散居的麻風病人。在濟南市開展了麻風家庭病床服務的10多年來,他堅持下鄉入戶,為患者送醫送藥,并給予生活上的救助。

  于德寶透露,一些麻風休養員去世后,他們的親人因為害怕傳染而不敢上去幫忙穿壽衣,經常是醫護人員給處理后事,“每一位麻風病人背后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我也會盡自己力所能及,希望給這些殘老的麻風休養員們一個幸福的晚年。”

 ?。ㄎ闹兴谢颊咝彰詾榛?/p>

 ?。ㄉ钊請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