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日,東舍坊高蹺隊的表演引來市民贊嘆。這是白蛇鬧許仙的一個場景,兩位演員十分入戲。


高蹺隊從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
16日上午8點,記者來到東舍坊小區的活動室。門外停著兩輛小卡車,卡車上掛著紅布,車上面擺著椅子和一面大鼓,看起來非常喜慶。63歲的張先生腿腳不利索,但還是想為藝術團盡一份力,他正在裝飾著這兩輛車。
一進活動室的門就可以看到綠色的高蹺擺在門口。據藝術團顧問胡長順介紹,這些高蹺高的有1米5,踩它的表演者走在隊伍最前面,中等的約1米2,最矮的也有40厘米高。74歲的李先生正在門口給大家簽到。“每次演出大伙兒熱情都很高,今天來得都挺早。”李先生笑著說。
濟南的高蹺隊不止一個,東舍坊高蹺隊卻算得上最有名的。從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東舍坊高蹺隊踩著高蹺走街串巷表演,成為眾多老濟南人的回憶。“之前東舍坊多是習武之人,所以有很多人練習高蹺,就像是廣州那邊舞獅一樣。”藝術團鑼鼓隊長王立國說。
上世紀90年代,由于棚戶區改造,東舍坊高蹺隊的成員被分散到其他社區,高蹺隊也因此形同解散。2013年8月,在原燈頭董文臣、王立國、李傳運等老街鄰的議定下,東舍坊高蹺隊開始重組,現在新一代的東舍坊高蹺人正在成為新濟南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藝術團黨支部書記李傳運介紹說,現在藝術團一共有90多人,16日來參加表演的有四五十人。“我們藝術團總共分四支隊伍,其中有鑼鼓隊、秧歌隊、后勤隊、高蹺隊。”李傳運說。
踩高蹺最年長者78歲,最小的才10歲
排練室內,藝術團年齡最大的閆金柱今年78歲了。為了準備當天的演出,閆金柱早上6點就起床了,此時他已經化好妝,當天他要表演一出《打漁夫》。
“我之前是當兵的,在部隊時就參與文藝工作。后來進入工廠當工人,也練習高蹺。”閆金柱說,他非常喜愛高蹺這門傳統藝術。“站在高處看得更遠,也不覺得害怕,也不覺得累,能表演出讓市民喜歡的節目,我就知足。”
閆金柱除了是表演者,還是藝術團里的化妝師。等演員們來了后,閆金柱就開始用粉色和黑色的油彩給他們化妝。“這化妝的工具看似簡單,但要把每個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可不容易。”閆金柱說。
“高蹺里所表演的,都是從戲曲中延伸出來的,里面的人物也大多都是戲曲中的,像是武松、石秀、青蛇、白蛇、許仙等等。”王立國說,演員站在高蹺上,也不斷地做著動作。“通過動作來表現出每個人物的特點。”
老有老的矯健,少亦有少的活力。在排練室里,一群中老年表演者中,幾個孩子的身影顯得格外活潑靈動。張連堂是表演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今年10歲。年齡雖小,資歷卻不淺。從6歲開始,張連堂就和哥哥張連舉一起跟著爺爺來到高蹺隊學著踩高蹺。2013年8月東舍坊高蹺隊重組,張連堂的爺爺張恒奇過來排演有時會帶上自己的一對孫子。一來二去,兩個孩子也愛上了這項傳統民間藝術。
“我今年10歲,是棋盤街小學5年級2班學生。”張連堂性格很活潑,說話時臉上涂的紅色顏料一皺一皺,“我喜歡踩高蹺,也喜歡高蹺隊里的爺爺。他們很嚴格地教我基本功,給我糾錯誤,他們都是為我好。”
固定上了高蹺的張連堂依然很活潑,手里的金箍棒耍得虎虎生威,已有些風范。他說,手機游戲很好玩,但是高蹺也很有意思,他以后還想一直踩高蹺。“以后作業可能就多了,我會努力做好作業,然后還過來踩高蹺。”
時而扇動雙臂時而前滾翻
老爺子高蹺功夫厲害
等大家基本都化好妝后,綁好了“腿子”,上午10點左右,高蹺隊正式從東舍坊小區出發。此時濟南的溫度只有-1℃,隊員們站在高蹺上,紛紛脫下穿在外面的羽絨服。“不覺得冷,一會兒活動開了,可能還覺得熱。”扮演鐵拐李的61歲的張衡奇說。“雖然衣服單薄,但心里高興。”
一路上鑼鼓隊氣勢非凡,高蹺隊的演員賣力表演,引得大批市民前來觀看。走到一處比較寬敞的地方,高蹺隊停下來,他們要在這里給現場的市民表演幾個節目。周圍有商家還擺出了茶水和水果,犒勞演員們。
高蹺表演有很多花樣,像是跌叉、翻跟頭、背拐、尊走、單腿跳等等,演員們的演出引得市民紛紛叫好。幾十分鐘里,高蹺隊的演員們就表演了《棒打四海》、《青蛇白蛇鬧許仙》、《打魚佬》、《老母子當官》、《傻小子撲蝴蝶》、《八仙》等多個節目。
67歲的石同生扮演曲目《傻小子撲蝴蝶》中的傻小子,短短四分鐘表演,卻彰顯了他踩高蹺的深厚功力。石同生或隨鼓點時迅疾時和緩地用高蹺點地,或一個猛沖向前做前滾翻,又時而扇動雙臂擺出花蝴蝶的樣子。他臉上也沒閑著,沖天發辮下流露出癡傻的神態,配合腳下的高蹺技法,直把一個撲蝴蝶的傻小子演得惟妙惟肖。
石同生說,這個曲目有難度的動作不少,比如下地、拿大頂、趴蛤蟆等。所謂拿大頂,就是要倒立,用頭和手支撐在地面,兩足向上豎起。這個動作講究實,氣勢和收勢要干凈利落。“我沒事就在地下車庫練,這些東西你要是不常練就會生疏,到時候再演想下個地都困難。”石同生說。
為了春節表演好,9月份就開始集中訓練
在觀眾中,85歲的張奶奶一直在向演員們豎著大拇指。“我是個老濟南,最喜歡看這些民俗表演,我輕易不出門,今天聽到樓下的鑼鼓聲,就趕緊出來看了。”張奶奶說,這次的鑼鼓表演她也很喜歡。“我忘帶手機了,要是有手機就都錄下來,給我孫子看看,你看這多熱鬧啊。”
節目表演結束后,藝術團先經過濼源大街,之后上了歷山路,最后在佛山街停下,開始了第二輪表演。演出結束后,又引得周圍市民大聲叫好。“這一圈下來有幾公里了,但我感覺踩在高蹺上一點也不累。”表演者潘先生說。
“高蹺就是在春節期間表演的一門藝術,鄉下農閑時開始練,等過年時表演。我們藝術團也一樣,一般都是9月份以后開始集中訓練,過年時候演,增添過年的氣氛。”王立國說。
經過簡單休息,藝術團下午還要去其他地方表演。“接下來幾天我們都有演出,雖然天氣冷,但只要能讓大家開心,能夠弘揚我們傳統文化,我們就很高興,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傳運說。
(生活日報記者 袁野 杜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