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來自文化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劉曉靜心系著公益,心系著農村的土地。
“我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遍訪鄉村民間藝人,到田間地頭采風是我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因此我熟悉農村文化的基本情況。”劉曉靜說。
在劉曉靜看來,音樂是最生動、最方便、最容易普及的文化形式,加強農村音樂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積極的意義。
去年七一前夕,省音協組織部分全省知名藝術家組成了文藝志愿服務隊,奔赴革命老區臨沂市蒙陰縣,舉辦了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其中在蒙陰縣一中演出點的觀眾就多達1500余人,場面火爆熱烈。文藝志愿服務隊還為遠在山區里渴望學習音樂藝術的孩子們送去了精美的文化“大餐”。
據了解,在劉曉靜的組織下,這樣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還有很多。去年底,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隊來到莒南縣大店鎮,為剛剛落成入住的大店鎮街疃社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我們不僅帶去演出,也帶去了音樂知識。”劉曉靜說,在莒南,歌唱家還為當地的基層歌手、聲樂愛好者和群眾文化工作者開辦了一場公益大講堂。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劉曉靜也帶來了與公益相關的建議,她希望能夠加強公益性文化建設,“圍繞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在制度設計層面,省里明確規定‘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編制1-2名,規模較大鄉鎮適當增加’‘設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但在實際工作中,基層文化場所仍然存在‘有專崗無專人、有專人不專業’等問題。”
對此,劉曉靜建議,完善定期輪訓制度,為人才業務交流搭建平臺。繼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工程,組織圖書館業務培訓班、文化館業務培訓班、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培訓班、群眾藝術創作培訓班等,督促指導各級文化部門抓好本地公共文化隊伍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