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泰安5月30日訊 “我干了41年的泰山挑山工,我真沒想到有一天我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再也不怕刮風下雨了。”這是泰山中天門挑夫隊張洪平遷入新居的感受。“泰山挑山工之家”位于通天橋的東北方向,緊靠中天門,它是一座磚瓦建筑,整棟建筑底部都是用大青石壘成一米多高,再上接青磚壘墻、黑瓦封頂,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之下,黑白相間的外表顯得十分兩眼。

  “我干了20多年的泰山挑山工了,以前我們住的是用石頭壘起來的窩棚,十分潮濕并且透風,下雨的時候床上全是濕的,冬天更是無法御寒,條件非常苦。泰山管委給我們蓋了新房,我心里高興,條件好了之后以前很多走了的人,現在都想回來繼續工作。”中天門挑山工晉玉亭說。

  走進“泰山挑山工之家”記者看到,這棟建筑整體為中式風格,房間共有五間,中間最大的一間房是挑山工們的主宿舍,房間共擺放著7張上下鋪的床,目前住著13名挑山工,房間內還配備了儲物箱、空調等設施,墻面上懸掛著挑山工門的照片。在北面較小的兩間房子,一間是家屬房,供挑山工們家屬來探望時歇歇腳,一間是臨時辦公室,也是挑山工們的備用宿舍。靠東兩間分別是廚房和衛生間,里面壓力泵、煤氣灶、太陽能淋浴一應俱全,就連鍋都是新的。“現在這房子真是太好了,再對比一下我們以前住的,真是天壤之別。我們挑山工不少人都有風濕,就是因為那時候的住宿條件太潮濕了。原來還沒法洗澡,十天半個月下山洗一次,我們這工作出汗很厲害,現在有時間就能洗,真是太幸福了。” 晉玉亭高興地說。

  “身比泰山矮,志比泰山高。肩挑泰山重,足下眾山小。雙肩挑走日和月,雙足踏遍萬重山。”這是掛在“泰山挑山工之家”的食堂外的一首詩,據介紹,這是泰山中天門挑夫隊的老隊長趙平江寫上去的,這首詩贊美了泰山挑山工那種“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 ”的精神。進入食堂,食堂內寬敞明亮,圓桌、板凳、冰箱、電視機一應俱全,在四周的墻面上懸掛著作家馮驥才、北大教授楊辛和挑山工們的合影。“今年春節剛過,大家聽說要蓋新房子的消息,挑山工們都樂壞了,在蓋的時候大家集體出力幫著施工隊運物料,共同參與建設。近幾年,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上都給與了挑山工大量的關注,泰山景區工會還給我們買了保險,挑山工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老隊長趙平江就兩個心愿,一個就是翻蓋新房,另外一個就是將泰山挑山工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第一個愿望已經實現了。”趙軍說。

  泰山挑山工已經成為了泰山盤道上的一道風景線,他們的身姿成為了巍巍泰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泰山挑山工已經制定了運輸隊管理制度,配備了統一的工作牌和服裝,他們也將接受大家的監督,用最真實的行動做泰山“挑山工”精神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閃電新聞記者 王迅 通訊員 馬玉飛 泰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