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正府街發現明代郡王府遺址 出土大量龍紋、鳳紋琉璃構件
6月2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正府街遺址考古成果。
2018年7月,為配合成都市興城建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擬建或擬出讓、劃撥正府街建設用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地點進行了文物勘探發掘。發現了明代郡王慶符王府相關建筑遺址,出土大量龍紋、鳳紋琉璃瓦當、滴水等建筑構件,還揭露出了一組從晚唐五代沿用至南宋時期的大型建筑基址。

唐宋時期建筑遺跡,主要分布于發掘區中部,根據建筑磉礅打破關系及出土瓷器,修建年代至少可分晚唐、五代與宋代三個時段。初建于晚唐時期,建筑規模較小;五代時期進行大規模擴建,以建筑間的天井為分隔,形成了主體建筑面闊7開間的多進深院落格局;宋代基本沿用五代時期的建筑朝向與大部分磉礅(sǎng dūn),并進行小范圍增補或改建。
這一時期,磉礅砌筑方式相似,在原地面向下開挖1至2米深坑,在坑中反復以一層卵石、一層夯土逐層向上夯筑。在解剖磉礅時,發現了少量瓷片,以晚唐五代時期的邛窯為主,如大餅足或玉璧足碗,低溫青黃釉綠彩瓷片等,結合上下地層出土遺物判斷大部分磉礅始建年代為五代時期。


明代建筑遺跡主要分布于發掘區北部及南部,以南北兩座建筑基址為代表,反映出該建筑群至少存在東西兩組院落,布局規整,皆為正南北向。南側建筑基址還保留著部分地磚、排水溝及房屋墊土,地磚由大塊方形紅砂石砌筑;北側建筑基址四周有卵石拼砌的散水,砌筑考究。
在整個發掘區明代地層及灰坑中,出土大量仿木建筑構件,包括琉璃龍紋瓦當、滴水,琉璃鳳紋滴水,琉璃斗拱,琉璃脊筒、龍吻等脊梁上的大型構件以及龍、獅子、麒麟、天馬、海馬等屋脊走獸。正府街遺址明代建筑規模較大,實用性建筑構件極多,青色琉璃瓦占比較高,根據明代天啟成都府志圖標識,其地理位置在明蜀王府北部蕭墻外,推測應為明代郡王慶符王府。

考古人員介紹,正府街遺址地處唐宋羅城時期的成都城城市核心地帶,所發現的五代時期大型建筑基址對復原城內歷史格局具有重要價值。另外遺址緊鄰明蜀王府蕭墻北部,明代建筑群規模大、等級高,所出瓦當、滴水、脊筒、脊獸等建筑構件是研究明代中高等級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