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一剪就是二十年,泰安古稀夫妻多年如一日照顧九旬失明母親
今年93歲的老人馬春英住在泰安市泰山區市場社區,社區居民都說她既不幸又幸運。二十多年前老伴離她而去,而她因脊椎受傷和雙目失明一直臥病在床。兒子高建義、兒媳婦左新蘭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她,毫無怨言,使她能夠安度晚年。

有娘在這個家才完整
早上5點起床,做飯、收拾衛生、給母親洗漱,這些事做完,高建義的一天也算是開始了。高建義母親二十多年前眼睛開始看不見,分不清白天黑夜,每天基本5點多就醒了,高建義就堅持在母親醒來前做好早飯,等著母親醒來吃飯。
自從母親臥床不起后,高建義的心就拴在母親身上,從早上的早餐到晚上睡覺,都被他安排得妥妥當當。“早餐一般吃燕麥、牛奶和雞蛋,有營養,老人還好消化;午飯前兩三個小時我泡點清肝明目的菊花茶和提神的棗茶,再配上桃酥,老人喜歡,吃得也開心……”談起母親的日常飲食,高建義好像說不完。
高建義母親現在住的房間靠北向陽,門口正對著衛生間,原來是高建義夫妻在住,但是母親臥床后,就讓母親搬到這,自己則睡在母親房間旁邊的客廳沙發。“老人眼睛看不見,白天都有人在家看著,晚上要是出事可麻煩,我睡在這也能看著點。”高建義說,晚上一有聲響他就能醒,確認母親沒事才能再睡。
雖然現在母親生活需要照顧,但是高建義絲毫沒有感覺到麻煩。“這跟小時候母親照顧我一樣,只不過角色互換了一下而已。”高建義說,“現在從外面回家,我首先得看看老人怎么樣,看到她,我心才能安,因為有娘在,這個家才是完整的”。
從小沒有父母,婆婆就是親娘
高建義和妻子左新蘭同歲,今年都是70歲,但結婚前,兩人的人生境遇是完全不同的。左新蘭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14歲時母親也沒了。20歲嫁給高建義后,兩人的人生才纏繞在一起。
很多人說婆媳關系是一個家庭的火藥桶,而這在左新蘭和婆婆身上儼然成了一種悖論,左新蘭從嫁給高建義起,從來沒有和婆婆吵過架,都是和和睦睦,“婆婆脾氣好,有事我們都商量著來,起不了什么矛盾。”左新蘭說。婆婆臥床之后,左新蘭也沒有任何嫌棄,而是跟著高建義盡心盡力地在照顧。“我從小就沒有娘,嫁進來后婆婆對我也是很照顧,那時候我就已經把婆婆當成自己的親娘,閨女伺候親娘,天經地義。”左新蘭說。
左新蘭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高建義不時外出,左新蘭基本上一直陪在老人身邊,平常給老人洗澡、洗衣服、收拾老人房間,這些照顧老人最苦最累的活都是她在干,但她從來沒有向丈夫抱怨過。左新蘭把婆婆當成親娘,老人也把左新蘭當成親閨女。老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思維已經大幅退化,現在老人已經記不起大部分人,唯一認識的人就是左新蘭。記者去看望老人時,跟老人說話,老人沒有回應,但是左新蘭說的話,老人卻能聽懂。
夫妻都是熱心腸,已成社區模范
高建義性格內斂,左新蘭性格外向,這種相反的性格讓他們在家庭中形成互補,非常和諧。兩人除了日常照顧老人外,都有自己一番“事業”。
高建義喜歡書法和根雕,家里墻上掛的,地上擺的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有時左新蘭在家,自己便和朋友外出進行一些創作。這些愛好能讓高建義修身養性,也能讓他利用自己的這些技能為社會做貢獻。2017年春節前,他和八個寫書法的朋友花了一個星期,免費給市里的環衛工人寫了2000多副春聯。
而左新蘭是市場社區糧食市小區的區長,糧食市小區有450多戶,平常小區誰家水管壞了、漏水了都找左新蘭反映,小區的紅白事需要幫忙時,也都有她的身影。“前段時間‘創城’,左區長天天出去執勤掃地,跑前跑后,結果累出了病,住院了,她就是這么一個認真的人。”市場社區書記趙勇說。
“高建義夫妻倆就是我們小區的模范夫妻,社區這一片基本上都知道他們,也都很敬佩他們。”趙勇說,他告訴記者,平常社區哪家內部要是有什么矛盾,來勸解的人基本都會提這么一句“你看看高建義他們家”。
(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