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營局百日履新記:幾個“率先”化解民企“成長中的煩惱”

  濟南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是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濟南創新組建的一個機構。今年3月21日掛牌,至今“百日”,新機構,履新情況如何?

  民營經濟一直都是北方城市的發展短板。新組建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是濟南的“自選動作”,目的是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高質量發展,集中精力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近年來,民營經濟為濟南貢獻近40%的GDP、6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近90%的城鎮勞動就業、95%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已成為濟南發展重要支撐力量。

  率先破題監測指標

  為動態掌握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狀況,該局研究制定了《民營經濟監測分析暫行辦法》,共設置了5大類135個監測指標。這個指標監測,在全國屬率先之舉。監測的好處,可實現精準把脈。

  今年一季度,全市實現稅收收入381.0億元,其中民營經濟稅收占61.35%;全市從業人員約430萬人,其中民營經濟主體從業人員占86%。

  截至6月份,全市市場主體數突破102萬戶,躍居全省第3位。其中: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到98萬余戶,占96.4%;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48家,占全市94.6%;民營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8487個,占全市82.6%。44家民營企業入選山東省瞪羚企業,占全省總量近四分之一。

  指標的設置,費了一番心思。專門為民營經濟運行設置指標監測和分析,此前濟南市沒有搞過。

  “串聯”政策和企業

  國家、省市針對民營經濟出臺的政策很多,但企業還反映“見不到”“享受不了”。幫助企業了解政策、消化政策、用好政策,成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省政府《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的“35條政策”,在破解民營面臨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等“三座大山”方面,已很有力度。

  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把釋放政策紅利作為服務舉措。一方面是,讓政策落到實施層面,接上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是,把企業發展拉上發展車道。

  依托民營企業發展指揮部,加強政策協調和部門溝通,發揮政策集成效應,推動建立政銀企對接機制和貸款風險補償分擔機制,著力紓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省市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建設,參與“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等企業培育計劃和質量提升行動。

  5項舉措筑“民企之家”

  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提出,“民企之家”這個品牌概念,并重點采取5項措施:

  一是舉辦多場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宣講、咨詢輔導等活動,積極探索“代辦服務”模式,讓民營企業有更多獲得感;

  二是暢通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聯絡渠道,及時了解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難點,為民營企業化解“成長中的煩惱”;

  三是組織民營企業參加省市舉辦的相關論壇、峰會、展會以及“雙招雙引”等活動,廣泛開展經濟技術合作交流,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四是加快建立重點骨干民營企業數據庫和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庫,實行幫掛制度,企業有需要、主動去報到,當好“店小二”,盡最大努力為企業排憂解難;

  五是啟動全市民營經濟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政策精準匹配、自動輔助申報、訴求智能解答、方案即時生成的智能化服務系統,為民營企業打造一個有擔當有溫度的“家”。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