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部:補齊勞動教育短板 綜合施策為學生減負

  昨天,國新辦針對近日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邀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召開新聞發布會。

  此次出臺的《意見》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特別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短板補起來。

  教育部副部長 鄭富芝: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特別是把勞動教育的短板補起來。要明確兩點:第一點是要把勞動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第二點是要有專門的勞動教育的課時,要有具體的時間規定和要求,按照規定和要求開足開好。

  按照《意見》要求,農村地區要安排相應田地、山林、草地等作為學農實踐基地,城鎮地區要為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實踐等提供保障。

  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社會各界關注度很高。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去年出臺“減負三十條”基礎上,下一步要綜合施策,推動系統減負。

  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首先對學業負擔做了界定,指出學生學習要確保基本的教育水平,肯定會有一定的學業負擔,但負擔不能過重,不能超出孩子們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損害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并對如何推動“系統減負”進行了闡釋。

  教育部副部長 鄭富芝:一是通過提高質量來減負,在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上下功夫。二是通過優化課程來減負,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對學什么、學多少、學到什么程度有基本規范和要求。三是通過規范課外培訓減負。關鍵是堅決杜絕超前、超標的培訓行為,防止層層加碼。孩子們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到校外再加一層,負擔是疊加的,越來越重。四是通過科學評價來減負。健全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要糾正唯考試成績唯升學率的片面做法,解決好“指揮棒”的問題。五是通過社會協同來減負。減負不光是學校、不光是校外培訓機構,家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針對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解讀了《意見》對建立質量評價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的具體措施。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義務教育的實際出發,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強化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重點是制定三個評價標準,即明確什么是“教育強縣”、什么是“好學校”、什么是“好學生”。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 呂玉剛:對于一個縣來講,就是要制定縣域義務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突出考察地方黨委和政府對義務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領導、價值引領、條件保障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的情況,制定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突出考察學校落實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及把握辦學方向、教師隊伍建設、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以及社會滿意度等方面的情況。制定學生發展質量的評價標準。突出考察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學業發展、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和勞動實踐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在此基礎上,要完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建立監測平臺。

  此次《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對數字化教學資源進校園要建立審核監管機制,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就如何建立這一審核監管機制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適應了學校教學的需要,出現了大量數字化教育資源進入學校,為推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但同時,由于監管缺失,一些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及違背教育規律等內容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也進入部分中小學校園,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亟需治理。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 呂玉剛:去年年底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建立了雙審查制度,誰使用誰審查、誰主管誰負責,首先學校把好關進行審查,然后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審查通過后才能進入校園使用。下一步我們正在研究制定關于引導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健康發展的意見,對各學段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