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7月16日訊 7月1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山東專場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場外的70年山東成就展上,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德州黑陶、萊蕪錫雕、魯派內畫、曲阜楷木雕刻、葫蘆烙畫等山東非遺悉數亮相,向世界展示充滿文化自信的魅力新山東。
火與木的藝術融創,葫蘆烙畫《泰山挑山工》
烙畫藝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對象,將烙畫藝術和葫蘆文化完美結合。

今天,在發布會會場外,葫蘆烙畫《泰山挑山工》很吸睛,眾多國內外的媒體記者在它面前駐足拍照。品相極好的葫蘆上,一位肩扛重擔的挑山工埋頭腳下,沿著泰山十八盤向上攀登,高處階梯綿延不斷、怪石嶙峋。這項火與木的藝術在《泰山挑山工》的創作中,做到了極致。
泰山是齊魯名山,五岳之首,海拔1500多米,有6000多級臺階,泰山挑山工更是新時代的新“網紅”。泰山挑山工始終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篤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不為風景所惑,不為雜音所擾,不為風雨所動,不到山頂決不回頭,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藝術家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將泰山挑山工精神與傳統文化巧妙融合,一個葫蘆既見山東精神,又現文化底蘊。
費縣手繡遇上鄉村振興,這雙巧手“繡”出致富路
費縣手繡代表性傳承人卞成飛的展位也十分熱鬧,虎頭鞋、香荷包、枕頭、虎頭帽擺得滿滿當當,色彩妍麗又充滿沂蒙特色的手繡作品不光好看,用白芷、辛夷、丁香、吳茱萸、冰片、艾草、朱砂等中草藥填充的香包、枕頭還有養生功能,創意改造后的傳統手工藝品在當代依然受寵。

除了費縣手繡傳承人的身份,卞成飛還是臨沂費縣崔家溝社區扶貧車間負責人,她以手繡助力精準扶貧,帶動居家婦女、殘疾人等500余人就業,扶貧車間香荷包等產品年銷售額達400余萬元,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費縣手繡趟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致富路。
不足1毫米厚的蛋殼黑陶呈現出足夠的歷史厚重
德州黑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古代先民崇拜黑色,黑陶中的蛋殼陶為當時最高規制的祭祀用禮器。

在現場,花開富貴瓶和蛋殼黑陶杯向參加發布會的中外記者們“講述”歷史悠遠的山東黑陶文化。
德州黑陶選用京杭大運河兩岸特有的紅膠泥作原料,這種泥土質地純凈細膩,土質密度大。用傳統手工輪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體晾干過程中壓光、雕刻,高溫燒結后封窯,做焦煙滲碳處理,燒制出來的陶器黑中透瑩,望之如金,堅實凝重;叩之如馨,給人以“烏金墨玉”之感。“如鐵之質似玉之潤”……,文人墨客的詞賦,足以使人想見黑陶的藝術魅力。

在德州黑陶“花開富貴”旁邊就是杯壁不足一毫米的蛋殼陶,質地極輕、鏤雕精致的它更以獨到的工藝,向世界展現了出了四千年的歷史厚重,讓現場觀眾驚嘆不已。
千度高溫里熔融出的淄博琉璃迎高光時刻
本次亮相發布會會場外,淄博琉璃迎來了一年中的“高光時刻”。據了解,登上C位的淄博琉璃名叫“云霓”,璀璨絢麗、五彩繽紛的外形,在燈光的映襯下,更是平添了不少華麗與自信。

琉璃生產因技術和原料的限制,自古至今僅北京和淄博博山兩處設有作坊。博山的琉璃唐代開始成批生產,明代初具規模。
琉璃熱成型,是博山琉璃最主要的傳統制作技藝。工匠將琉璃原料在千余度高溫中熔融后,用各種工具通過吹制、拉伸、打捏等技法對其熱塑加工,通過幾十道工序制成各類花瓶、花球、走獸等,將“工匠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由于琉璃的特殊性質,從液態到固態成品的時機轉瞬即逝,因此藝人需要爭分奪秒,在短時間內完成琉璃造型的拿捏。
威海、萊蕪錫雕組團亮相
展覽中,與龍山黑陶為鄰的威海錫鑲,在聚光燈下,也不逞多讓,盡展其特有的“儒士”風采。

威海錫鑲技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發祥于清光緒末年。錫鑲制作非常繁雜,要經過熔煉、鍛打、鏤雕、鑲嵌、拋光、拼接等十幾道工序。錫鑲茶具是將錫合金冶煉、鑄制、鍛打、鏤雕、焊接成各種圖案之后,再鑲嵌于茶具上,最后打光而成精巧美觀的實用藝術品。

茶具的鑲飾部位講究,錫片圖案美觀,如茶壺多鑲飾在壺嘴、壺身、壺蓋、壺頸處,壺身圖案多為蒼龍戲珠、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等。
“萊蕪錫雕”同樣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萊蕪制錫業就名揚華夏神州。1914年在美國全球物品展覽會榮獲“巧手如神”“妙奪天工”兩大金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質獎章,南洋展覽會最優龍牌獎。
(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