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訊 如今,夜經濟被視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上海、北京、長沙等城市更是不遺余力制定政策、發展經濟,從飲食、交通、博物館到影院,都在致力于點亮黑夜。
但是目前,濟南的夜晚不但不夠絢麗多姿,而且還顯得有些“嗜睡”,城市早早按下“靜音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制定保障措施,眾多城市都注重從文化產業介入。如,上海首批24小時影院上線,影院排映場次將延遲到零點過后;上海博物館首次夜展2000個名額于15分鐘內告罄。
餐飲是“夜間經濟”的主要業態,但“夜間經濟”需要多業態組合。鑒于西單“夜間經濟”業態單一,欠缺文化、娛樂類業態的現狀,西城區延長多業態綜合樓宇的營業時間,它們集中了餐飲、健身、娛樂等多種發展業態。
“除了優化營商環境,多搭建平臺,還需要因地制宜,根據濟南人的風俗習慣,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夜文化’品牌。”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張洪英認為,發展“夜經濟”的關鍵,在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