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糧票能拍賣60萬?濟南老人交5000元“拍賣費”入“局”
75張舊糧票,能拍賣60萬,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您相信嗎?濟南73歲老人李秋霞(化名)家中積攢了上百張糧票,得知可以拍賣,便與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支付了5000元“拍賣費”。交了錢簽了合同,老人被告知糧票流拍,后業務被“轉”給了濟南艾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然而,后者卻以老人未交費用為由拒絕拍賣。
記者調查,兩家公司早已人去樓空,可“天眼查”卻顯示他們似乎有著一定關系……
陌生來電:
拍賣舊糧票價值不菲 但需要支付“拍賣費”
去年2月份,李秋霞接到多通陌生來電,電話那頭自稱拍賣公司,能夠幫忙拍賣舊糧票等老物件。

“他們問我家里有沒有糧票,我說有,他們就說這個有收藏價值,可以幫忙拍賣。”李秋霞說,短短幾個月時間,她陸續接到4家公司來電,糧票的拍賣單價不同,但都“價值不菲”,“最低8000多元一張,最高12500元一張。”
李秋霞心動了,于是實地考察了幾家公司。2018年4月份,她來到位于花園路的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左思右想下簽訂了拍賣合同。
“當時說合同時間為一年,可參與兩次拍賣。最后商量的是60萬的價格拍賣75張糧票。”李秋霞說。

但拍賣并非“無償”的,李秋霞支付給該公司5000元“拍賣費”,同時承諾支付成交價5%的傭金。
“當時他們說,拍賣需要一些費用,如果拍賣成功了,這個錢是退給我的。”李秋霞說。
糧票流拍:
業務轉讓給新公司 卻被“沒交費”
本以為遇上了好事,李秋霞沒意識到,自己似乎正慢慢陷入一個“圈套”。在與“軒鼎”簽訂合同后,公司將老人的糧票進行了拍賣,但結果卻并不理想。
“說是流拍了,咱當時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后來知道錢沒拍到60萬,只拍到了45萬,他就問我愿不愿意私交(私下交易)。”李秋霞說,她表示了同意,合同就被更換成了“私下協議”。
在老人提供的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私下協議原合同附件顯示,委托人甲方需在交割之日起30日內向乙方(公司)支付成交價5%的傭金,甲方在協議期不得把藏品委托其他公司,單方面違約將賠付20%的違約金。
按說簽了私下協議,也有買家購買,正常走合同就可以,然而,李秋霞說,之后公司并沒有進行私下交易。“我多次給這個公司打電話,多次去找過,每次去都換一個人接待,最后告訴我工作運作出問題了。”李秋霞說,此時距離簽訂合同已經過去4個多月,無奈之下她答應讓拍賣事項轉讓給濟南艾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與其簽訂了免費私下協議。
“后來‘艾葉’(公司)給我說,他們進行了一次拍賣,80%的拍品都成交了,但我的拍品他們并沒有拿去拍賣,原因是我沒交錢。”李秋霞說,這樣的說法讓她火冒三丈,“我之前已經交了拍賣費,而且這個私下交易協議寫的也是免費。”
雖然老人據理力爭,但事情仍被擱置了下來。如今,距離除此簽訂合同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不僅糧票沒有拍賣,李秋霞支付的5000元費用也“打了水漂”。
記者調查:
公司已人去樓空 兩家公司似乎存在“關聯”
李秋霞告訴記者,事后她曾前往軒鼎公司的住所,發現早已人去樓空。記者查詢工商信息,發現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已別列入異常經營名錄,原因是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系。
另一邊,濟南艾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未“列疑”。7月18日,記者根據其工商登記信息來到了位于高新區一家寫字樓,門口的指引牌上但并顯示該公司的名字,在相應樓層也并沒有任何該公司的辦公跡象。
李秋霞告訴記者,期間她得知“艾葉”公司進行了搬遷,新地址在華能路附近。記者又隨其來到該地,但同樣也沒有找到該公司。
然而當記者在“天眼查”中輸入兩家公司的名字,在股東和高管信息中顯示出的同一個名字: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的監事張某佳與濟南艾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東(持有100%股權)是同一人。
“這兩家公司肯定有關系,不然怎么會突然把我轉出去?”李秋霞懷疑,自己被公司詐騙了,且這樣的套路可能“坑”的不只有她一個人。
各方說法:
公司回應:
“沒成交不退錢”
18日,根據老人提供的電話,記者聯系了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一名楊姓負責人,老人稱該負責人曾接待過她,是公司的“經理”。
“我不知道,早就不在那干了。”面對記者的問題,該楊姓男子回答的有些“含糊”,稱“具體的事早就記不清楚。”
楊姓男子表示,在收取費用后,公司的確開了拍賣會,但老人的東西沒有成交,后期公司運行不下去了,就找別的公司幫忙拍賣。
對于是否將老人的業務轉讓給另一家公司,男子的回答同樣模糊,稱“好像有吧。”而對于5000元的“拍賣費”,該男子明確表示,“5000元成交了退,不成交不退,這個之前就說過,協議里也有。”
然而記者在私交協議中并未發現相關條款。“你沒寫不退款,合同也沒履行啊。”老人質疑道,該男子卻直接掛斷了電話。
隨后,記者與老人聯系了濟南艾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一員工電話,對方則表示他們與濟南軒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沒有任何關系,“我們沒有拿她任何物品,也沒有收取她任何費用,跟我們公司沒有關系。想退錢你讓她找那家公司,我們根本沒收好處。”
老人追問已經簽訂合同,但這名員工也掛斷了電話。
工商部門:
已接到老人投訴 將進一步調查
18日,記者聯系了歷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接到了老人的投訴。
“就目前的情況,我們需要查看雙方簽訂的合同,看看有沒有對這個拍賣費的問題有具體約定。根據市民所能提供的相關證據在進一步調查。”工作人員說,“不排除這個公司有問題。”
“我們將盡部門職責進行相應的調解工作,即使公司,市民也可以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工作人員說。
在記者的協調下,工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和記者、老人三方見面,進一步了解老人遇到的問題。
律師說法:
公司涉嫌詐騙 建議市民報案
山東千舜律師事務所律師甄恩陽表示,兩家公司的行為涉嫌詐騙。“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司并不是以真實交易為目的與老人簽訂合同,而是為了騙取老人的費用。”甄恩陽說,建議老人可以去公安機關報案。
“作為正規的拍賣公司,對糧票價值的估計肯定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如此夸大價值,我認為其目的就不在于幫老人拍賣交易。”甄恩陽說,“如果是這種情況下,合同也是無效的。”
“其次,我認為所謂的‘轉讓’也是不成立的,目的是轉讓之后多收一筆老人的拍賣費。”甄恩陽說。
甄恩陽提醒,市民遇到這種情況也要十分留心,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要查看公司的營業范圍等。”
山東省拍賣協會:
正規拍賣公司一般不會“主動上門”
18日,記者聯系了山東省拍賣行業協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正規的拍賣公司一般不會“主動上門”詢問市民是否需要拍賣,且一般不會在拍賣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費用。
“作為公司,怎么會知道老人手里有什么需要拍賣的物品呢?”工作人員說,他懷疑老人的信息早在之前就遭到泄露。
“而且主動上門的,作為市民一定要在心里打一個問號,多去查查他的工商信息,看看企業的資質。”工作人員說。
在核實兩家公司的名字后,該工作人員表示,兩家公司并非正規的拍賣公司。
就收費的問題,工作人員表示,一些情況下,拍賣確實會產生一定的費用,比如場地費等,但大多數正規拍賣公司不會于拍賣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費用,“一般是成交后扣除。”
記者在山東省拍賣行業協會官方網站上也發現,山東省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第十條為:不于拍賣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費用。
當日,記者也聯系了濟南幾家正規拍賣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不會在成交前向委托人收取費用。
工作人員提醒,糧票套路”在各地均有發生,市民應提高辨別能力,維護好自身權益。
相關鏈接:
海淀一“糧票”詐騙團伙被端
老人遭遇的在全國范圍并非“孤立”。今年2月26日,海淀警方就通報了一起“糧票”詐騙案件,刑事拘留12名嫌疑人。
2018年12月,海淀分局羊坊店派出所社區民警徐警官接到社區一位70多歲老人打來的電話,老人稱接到自稱拍賣公司業務員的電話,可以拍賣糧票,老人將自己家中70多張全國糧票交給此人,被告知70多張糧票至少能拍賣280萬,但是要繳納一筆標的費,并稱標的費再拍賣成功后會原封不動的退還,最終老人交了5萬元現金,便回家等待拍賣的結果。
根據老人提供的公司地址,民警開展了大量的走訪核實工作,最終鎖定了朝陽區某寫字樓。2月19日上午10點,海淀刑偵支隊和羊坊店派出所集結30余名警力迅速出擊,在朝陽某寫字樓內一舉將這個詐騙團伙的十多名成員控制。
事后,警方已經核實案件14起,涉案金額32萬余元,犯罪嫌疑人王某、高某等12人因涉嫌詐騙罪已被海淀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