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濟南報業全媒體刊發了濟南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的展品征集令,截至下午接到熱心市民來電20余個,64歲的朱長平就是其中一位,“我主要是收藏舊報紙,國內國外的都有。”朱長平說,他收藏的舊報紙時間跨度超過100年,共19600多個品種,加起來總重量能有15噸,“我喜歡收集這些,它們都是歷史的文物”。
舊報19600余種總重能有15噸
在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有一家店面,主人朱長平出生于1955年。這間不大的小屋里,都是他多年四處搜集來的老物件,像章、舊相機、小畫冊……其中最喜歡的要數舊報紙了。“收藏舊報快30年了,國內國外的都有”。
朱長平的店里,南側架子上放著一摞摞用牛皮紙包好的舊報,每隔幾個袋子夾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報紙的名字和年份,他說這樣是為了查閱時方便尋找。抽屜里還放著一本他收藏報紙的目錄,第一頁開頭是在香港地區發行的《大公報》,時間是1907年。

“基本上能想到的報紙我這里都有。”翻開朱長平的報紙收藏目錄,不論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樣的中央級報紙,還是《大眾日報》《浙江日報》這樣的省級報刊,都能在他的收藏中找到,光各類報紙的創刊號就有600余種,“我收藏的報紙品種全算下來有19600多種吧。”他說,店鋪柜子上擺放的這些舊報只是一部分,剩余報紙分散在4處倉庫里,“一共多少份我不知道,但是總重量加起來得有15噸左右”。
想一直傳下去,它們是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最開始收藏報紙也是個偶然的事兒。”朱長平說,那是30年前,有一回他去廢品回收點淘舊貨,正好看到有人拉著兩車舊報紙來賣,“我一看,還有不少是合訂本。”朱長平買下了那兩車舊報紙,從此開啟了自己的舊報收集之路。
“其實也不能算是心血來潮。”店里的書桌上就放著當天新出的本地報紙,朱長平說自己年輕時就愛看報,到現在也沒變過。“報紙和其他東西傳播方式不一樣,不是看過去就完了,會一直都在。”除了一柜子的舊報紙,店里還堆滿了其他紙質的收藏品,紅色書籍、小畫冊、各類字典……“比起其他東西,我最喜歡收藏這些報刊書籍。”在朱長平看來,這些報刊書籍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們本身的時間價值,更體現在它們所記載的內容上,“它們所記載的東西,本就是歷史的文物”。
“我之所以看到咱們報紙上的征集令就打了電話,是因為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對祖國的感情確實很深。”朱長平的大伯年輕時就加入了紅軍,見證了新中國成立的曲折歷程。他自己年輕時在老家做生意,多虧了政府的貸款扶持,“我是真正感受到了祖國的發展,所以才想把這些舊報和大家分享,通過里面的報道讓大家看到祖國幾十年來的巨變。”朱長平說,希望把這些報紙好好保存下去,將來傳給家里的小輩,“這些舊報記載的歷史,就是給孩子們最好的財富”。
來源: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