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戰72小時!淄川區交通人“逆風而行”打通救災生命通道
8月10日以來,來勢兇猛的“利奇馬”一路橫行,給淄川帶來的是百年一遇的暴雨,以及隨之而來的洪災。“利奇馬”具有影響時間長、范圍廣、累積雨量大的特點,導致河流急漲、農田受淹、山體滑坡、房屋倒塌、群眾被困……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災情發生后,淄川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團結協作,積極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在此次搶險救災過程中,涌現出了不少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自8月15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將陸續報道他們的先進事跡,以宣傳先進典型,弘揚搶險救災精神。



我是黨員我優先 搶險救災保暢通
——淄川區交通運輸局72小時搶修救災紀實
“利奇馬”,毀壞了交通人多年的建設成果;“利奇馬”,考驗著交通人的抗災能力!在災情面前,交通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搶救生命的贊歌,
“從你單位抽調10名青壯年人員,自帶干糧工具,立即趕赴太河鎮災情嚴重的東余糧、西余糧村協助開展搶險救災工作。”8月11日上午,淄川區交通運輸局接到上級通知。
災情就是命令。淄川區交通局辦公室通過微信工作群發布報名通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建國同志很快在群中回復:“請黨員干部發揮先鋒作用帶頭報名,我報名參加。”隨后,副局長滿亮遠同志回復:“作為應急和防汛工作分管負責人、年輕班子成員和資深驢友,我申請帶隊前往東、西余糧村。”在災情面前,“我是黨員我優先,我是青年我優先”。在局領導帶頭帶領下,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紛紛報名要求參加防汛救災工作隊,不到10分鐘,報名人數已超過10人,經過簡單行裝準備,最終選定13名同志作為首批搶險隊員趕赴災區。



通往災區的道路多數塌陷,幾經輾轉13名隊員到達太河鎮,發現通往受災嚴重的東余糧村道路也受損,隊員們只能徒步進村。來到村里,隊員們迅速與村兩委對接,開始逐戶排查村民房屋受損、道路損毀、斷電等情況,并組織開展自救工作。因許多家庭受山體滑坡影響,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搶險隊員們逐戶勸導、幫助群眾搬到安置點避險。截止12日18時,東西余糧村16戶危房戶28人已全部安置完畢。天黑山路險,易發生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為確保安全,直到19時50分,交通搶險救災隊員們才吃上晚飯。當晚,進入齊山景區的道路再次坍塌了,東、西余糧村進村路全部封閉。


第二天,在太河鎮黨委政府統一指揮下,隊員們和村兩委把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方,開始清理道路障礙,對村生產路進行人工清理,目前搶通了塌方量近80立方的碴土生產路,打通了出村道路。“剛來村里時停電,手機也沒信號,我們只能跑到山上才能和單位、家人聯系上,報個平安”隊員們笑著說,“移動公司已聯系我們,東、西余糧手機現在都有信號了,西余糧村正在搶通道路。”在東余糧村民張憲英房屋倒塌的家里,隊員閆軍邊干活邊說:“幸好人已提前轉移,但墻體傾斜對鄰居房屋造成危害,必須趕緊消除隱患。”“路不通,村里的食物儲備也不充足,昨天鎮政府工作人員徒步給村里五保戶送來了干糧,我們也把自己帶的食品都貢獻出來了”隊員紛紛說道。14日,是區交通運輸局工作隊進駐災區的第三天。連續三天,每個人的“床鋪”都是村委會議室桌椅拼湊起來的,中午隊員們趕緊湊合吃點飯后,各自回到“床”上稍作上休整繼續戰斗,這是三天來隊員們第一次有時間休息。災情期間,淄川區交通運輸局又緊急組織了20人的搶險救災隊伍,分五個組分別前往洪水、西河、寨里、嶺子、羅村、雙楊、昆侖、將軍路等鎮辦,協助開展道路巡視、排查水毀橋梁、統計路橋受災情況,為災后重建提供數據支撐和有力保障。
“利奇馬”考驗了交通人,也樹立了交通人的形象。災情發生第一時間,局黨組主要負責人翟純乾和副局長孫峰同志就帶領業務骨干人員前往各處查看道路受損情況,指揮緊急救援。為了盡快修通由太河鎮各村通往外面的道路,交通局人不等不靠,披著雨衣,冒著大雨,全力搶通通往各村的道路。他們第一時間在新聞媒體宣傳、報道道路班線搶通情況: 12日早上淄川城區公交班線恢復了;13日下午18點,災后唯一能通往太河鎮的土九路出現坍塌后又及時搶通了;14日晚,中斷通往太河鎮的幾條主要道路基本能夠保障通往災區救援車輛通行了。“我是黨員我優先,我是青年我優先”!關鍵時刻,交通人用最短的時間打通救災生命通道,確保了搶險救災物資能及時運送到受災地區,確保了災后重建工作順利推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路燕 通訊員 高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