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濟南公布7月份道路顆粒物考核結果,月度綜合排名為道路顆粒物濃度現狀和環比改善情況的綜合評分排名。綜合排名由前向后依次為天橋區、槐蔭區、歷下區、市中區、高新區、歷城區;現狀排名第1名是歷下區,倒數第1名是歷城區;環比改善排名第1名是天橋區,倒數第1名是高新區。

  7月份,全市市區內共有964條路段達到考核條件。其中,PM10紅色路段最多的為市中區,占市區PM10紅色路段的27.1%,PM10綠色路段占比最多的為歷下區,占市區PM10綠色路段的27.8%;PM2.5紅色路段占比最多的為歷城區,占市區PM2.5紅色路段的33.3%,PM2.5綠色路段占比最多的為歷下區,占市區PM2.5綠色路段的30.8%。PM10紅色路段主要集中在黨楊路、世紀大道、二環北路、104國道、103省道、重汽路、濼口南路、港九路、鳳山路、涵源大街等道路,占市區PM10紅色路段的68.8%;PM2.5紅色路段主要集中在黨楊路、二環北路、世紀大道、104國道、劉長山路延長線、開源路、103省道、港九路、重汽路等道路,占市區PM2.5紅色路段的62.5%。

  對各區實施資金獎懲,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按照考核辦法,對紅色、橙色、黃色路段進行資金扣繳,扣繳資金全部用于獎勵綠色路段和改善前三名的區。7月份,獎懲資金累計后,獲得獎勵資金的是天橋區、槐蔭區、歷下區,金額分別為30.91萬元、14.85萬元、9.75萬元;需要向市財政繳納資金的是歷城區、高新區、市中區,金額分別為44.67萬元、8.01萬元、2.83萬元。

  7月份,部分考核路段道路顆粒物狀況改善明顯,其中,PM10改善最明顯的路段有:西沙路(東沙王莊—西外環)、經三路(緯五路東10米—緯十路)、北馬鞍山路(馬鞍山橋—袁家莊西路)、燕子山路(解放路—燕子山小區南路)、匡山小區東路(幸福街—匡山小區南路)、藍翔中路(山東特利爾藥業—大魏莊)、黃臺北路(南全福大街—黃臺南路)、倉庫路(張莊路—鐵道斜馬路)、魏新路(天鵝棉業機械股份公司東側—二環西路)、緯八路(經一路—經七路);PM2.5改善最明顯的路段有:西沙路(東沙王莊—西外環)、藍翔中路(山東特利爾藥業—大魏莊)、興濟橋東路(濟齊路—山東汽配城門口)、魏新路(東宇大街—天鵝棉業機械股份公司東側)、鵲華大道(馬家橋村北紅綠燈—華陽郡)、北馬鞍山西路(馬鞍山橋—粟山路)、魏新路(天鵝棉業機械股份公司東側—二環西路)、濼安路(金田苑—新華順物流東160米)、鵲華大道(主任街—馬家橋村北紅綠燈)、濟濼路(二環北路—鐵路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玉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