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家人與三尺講臺三代結緣,祖孫仨用家風家訓影響無數學生

  9月10日是第35個教師節。在濟寧市第十三中學的英語學科,2003年入職成為學校英語教師的陸嫻,可以說這一天是全家人的節日,“因為在我們家,從爺爺開始前前后后有9位老師。”

  父親對學生的愛

  曾讓她心生嫉妒

  在陸嫻的家里,有一張前些日子家人聚餐的合影。這張照片上一共有8個人,除了她和父親、妹妹之外,還有叔叔、小姨等親人。這8個人,無一例外都是教師,“一家8個老師,我覺得在全市也找不到幾個吧。”拿著照片,陸嫻笑著說。

  站上三尺講臺整整16年,直到前些日子一次偶然的機會,同事們才得知陸嫻家居然祖孫三代都是教師,“其實照片里還差一個爺爺。因為爺爺走得早,在我的印象里,只記得他是嘉祥四中的語文老師。”

  在陸嫻有限的記憶里,已經退休的爺爺是周圍鄰居家孩子們的“偶像”,每逢周末來爺爺家時,總能看到鄰里的孩子們在這里玩。“爺爺喜歡給孩子們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小故事,還經常教給孩子們寫毛筆字,很受歡迎。”陸嫻還記得,爺爺曾經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師者,人之模范。”

  對陸嫻影響最大的,自然是父親陸樹林。退休前曾是嘉祥縣實驗小學數學老師的父親,在陸嫻的記憶里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父親對女兒的愛,而是像許許多多教師子女們都會有的“怨言”:“總覺得爸爸對學生的愛遠勝于我。”

  陸嫻還記得,方便面剛出現的時候,家里買的面餅自己永遠沒吃幾塊,就都被父親拿去接濟沒吃飯或者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在校園里玩雪,鞋濕透了跑回家想換一雙,卻發現爸爸把我的鞋拿去給他的學生換了。”

  家風家訓的影響下

  她走上講臺躬耕不綴

  上初中之前,陸嫻對教師這份職業的印象一直不好,“因為感覺身為老師,你什么都要拿去給自己的學生分享。”直到有一次父親曾經的一個學生來看望他,讓陸嫻對父親、對教師有了重新的認識。

  “那個學生上小學的時候是老師公認的‘皮孩子’,打架、罵人、逃課無所不能。”陸嫻說,所有老師都不想讓他在自己班里,陸樹林卻選擇了接納,他不希望因為“放棄”,而讓這個孩子失去了未來,“爸爸覺得他不笨,好好培養一定能成才。”而經過陸樹林的潛心培養,這個孩子不僅后來成績突飛猛進,高考的時候更被山東大學錄取。

  收到通知書時,這個一米八幾的學生在陸樹林面前幾度哽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幕深深刻在了陸嫻的心里。于是,大學畢業后她放棄了去北京發展的機會,毅然選擇了爺爺、父親當年選擇的道路,來到十三中成為了一名英語教師。

  因為這個教師之家的家風家訓,也讓陸嫻在工作崗位上時刻牢記爺爺、父親曾經對她的教誨。剛入職沒幾年,她便與學生們打成一片,上課下課的時候學生們前呼后擁圍著她轉的景象,時常引得隔壁班級跑出來圍觀。

  如今,雖已是擁有16年教齡的“老教師”,但陸嫻對待每一節課卻仍像16年前一樣認真、用心,也正因為這份認真負責,從2012年開始,她便連續8年負責帶初四畢業班的英語,受到了同事、學生、家長們的一致認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通訊員 付吉慶 劉積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