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9月24日晚,濟南市歷城區鮑山街道南灘頭村村委會大院,燈火輝煌,人頭簇動,一陣陣嘹亮的歌聲陣陣傳來,悠揚悅耳,原來,這是該村正進行“歌頌祖國感恩黨”百姓文藝匯演節目初選。

“為慶祝新中國70周年華誕,自兩個月前,我們南灘頭村村民就自編自導自演,編排了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歌舞、小品、表演唱等節目,以飽滿的熱情,感恩的情懷,歌頌祖國感恩黨……。”南灘頭黨支部書記李道湖說。

據了解,南灘頭村位于濟南火車新東站北鄰,現有人口3800余人。自古以來,該村因以濟南72明泉之稱的白泉水種植水稻,發展養殖業,素有 “魚米之鄉”“金灘頭”之美譽。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解放初期,該村百姓就酷愛文化藝術,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樣樣精通。該村的“莊戶劇團”,業余演職人員30余人,每逢七一、十一、春節等重大節日,就大張旗鼓,轟轟烈烈的帶動全村村民進行文藝匯演,歌頌祖國,謳歌時代,展現新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弘揚愛國主旋律,唱響了“中國鄉村好聲音”!

“我們村目前有京劇、呂劇等業余劇團,村民們農閑時節,茶余飯后,自發聚集在一起,練聲、走臺,從一招一式學起,為了讓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更豐富,有表演的場地,村委會騰出村委大院,專門投入十幾萬元,為村民搭起了文化大舞臺,買了鑼鼓、音箱等專業設備,現在,每逢夜晚,村民們有了文化集結地,都躍躍欲試,登臺表演呢……”正在現場指揮走臺表演的原歷城區圖書館郭元金館長說。

“像京劇打漁殺家、智取威虎山、捉放曹、鐵弓緣、花木蘭等,呂劇小姑賢、雷雨夜、李二嫂改嫁、紅燈記等,我們的莊戶劇團演職人員還代表街道和區,到全省各地匯報演出呢。”黨支部書記李道湖自豪地說。

“另外,村里還有6支舞蹈隊,排練了各式各樣的舞蹈,村民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過越富裕,對精神文化的生活追求層次愈加有所需,有所求,我們村兩委全體成員一商量,決定在發展產業的同時,組織村民大力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李道湖書記說。

該村始終將文化設施硬件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設立了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總投資數十余萬元在村委大院建成了綜合文化中心,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內設京劇組、呂劇組、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村史編纂室、書畫室、儒學講堂、百姓大舞臺等,為村民休閑娛樂提供了優越的活動場所,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蓋面廣的大眾化公共服務網絡。

如今,該村文化活動頻繁活躍,定期舉辦文藝聯歡會、民間文藝匯演、書畫展、攝影展、四德歌廣場舞比賽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全村的文化氛圍濃厚,鄉鄰之間相處和睦,生活越過越精彩,越有滋味,越有奔頭。(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曹竹青 通訊員 劉乃兵)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