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將“冠禮”等儀式搬上舞臺,叫響“鄒魯禮樂”文化品牌
如筍成竹,似蝶破蛹,為學庠序,求知書卷……”自2015年起,以挖掘、整理、恢復古代鄒魯地區禮樂文化為使命的鄒魯禮樂團便開始了他們的傳統文化傳播之旅,他們的腳步遍布國內外,所到之處,帶給大眾的是源自禮和樂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令人驚嘆……
一場原汁原味的“冠禮”
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邃
“詩書禮樂,伴爾童年。溫文爾雅,禮讓恭謙。遵禮循矩,及笄加冠。禮儀即成,家國可擔。”25日上午,鄒城孟廟,來自鄒魯禮樂團的演員身著漢服,為大家表演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冠禮”。
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儀式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冠(笄)之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女性)的成人禮,是華夏禮儀的起點,也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鄒魯禮樂團副團長付宏告訴記者,據《儀禮》記載,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要由其父親或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參禮者主要有主人、正賓、贊者、執事等人。其中,主人即冠者的父親,正賓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師長擔任,冠禮儀式,將由他完成對冠者的加冠。冠禮儀式后,冠者將由少年轉為成年。

現場,正賓先行盥洗禮,然后為冠者加戴冠巾,向來賓展示。“行冠禮時,主賓要為冠禮加戴三次,分別有不同的蘊義。”付宏告訴記者,初加后,冠者換上與冠巾相配的深衣、大帶、納履,樸素雅致中又不乏含蓄的精致;冠者二加后摘下冠巾,加戴儒巾,并換上皂衫,素華而不奢俗;冠者三加后摘下儒巾,加戴幞頭,換上了公服襕衫,清雅而穩重,象征著冠者從此具有了參加宗廟祭祀的資格和權利。三次加冠后,冠者行拜禮。一拜父母,表示感念父母養育之恩。二拜正賓,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敬。

鄒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主任、鄒魯禮樂團團長米懷志告訴記者,這一過程是儒家所要求的成人之道,意味著從此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始享有家庭、社會中應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潛移默化地制約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從而培養形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讓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更加以禮的風貌著稱于世。
結合時代需求
做好活態傳承表演
鄒魯禮樂團雅樂表演以一男一女兩個孩童成長故事為線索,在編鐘、編磬、古箏、古琴等古典樂器的現場演奏中,依次呈現了開筆禮、古代成人禮、儒家傳統婚禮、祭祀禮以及傳統鄉射禮等古代傳統禮儀。
莊子在其《天下篇》記載: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即當時的鄒魯大地,已經是華夏禮樂文化的興盛者、引領者。”米懷志表示,中華傳統文化儀禮在鄒魯地區得到了比較完好的文字保存及行為傳承。“鄒魯遺風”的文化現象,就是對鄒魯地區對儀禮能夠傳承的贊美。
鄒魯禮樂團現有成員近50人,其中對文化挖掘和樂舞人員大多來自鄒城當地。尤其是其中部分民間文化人士受到孟子思想和鄒魯文化的熏陶滋養,對孟子和當地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懷。他們通過對鄒城歷史文化書籍《三遷志》《鄒縣志》《孟府檔案》和《四庫全書》中關于鄒魯地區的文化記載,歷時一年多,挖掘整理出來宋代祭孟雅樂及四佾舞圖文,并對其進行復興傳承和創新。

米懷志說,“成立‘鄒魯禮樂團’,就是為了挖掘并向社會推出面向大眾的各種‘儀式’,讓民眾重新感受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命各個階段的震撼,起到禮儀教化的作用。禮樂團致力于傳承挖掘‘鄒魯禮樂’的各類歷史文化內涵,并創造性復活鄒魯禮樂歌舞,結合時代需求做好活態傳承表演。”
禮樂中通著人情,禮的形式雖有種種不同,其目的是為了讓人相敬相安。樂的表現形式雖有不同,其目的是為了使人相愛相助。禮的性能在于區別,樂的性能在于融合。學禮能明辨君臣之分、長幼之位、區別父子兄弟、男女之親。學樂能使人的性情和諧愉快,使人的性格寬厚剛韌、善良博愛、遵守規范。

目前,經過文化部門以及鄒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的挖掘、復制,鄒魯文化儀禮中的“祭祀禮”“鄉射禮”“冠禮”“開筆禮”“婚禮”等已經再現于孟子故里。“如果做成系統的舞臺作品,就能夠很好地在海內外傳播,讓更多人看到了解這些傳統禮儀,也能將‘禮樂鄒魯’的文化品牌打出去。”米懷志說,目前,鄒魯禮樂已經在國內外好多地方進行演出,反響不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輝 晉森 褚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