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家住濟南市緯四路87號平房的居民向大觀園街道反映,家門口一棵枯樹距離房屋很近,存在安全隱患。接到反饋后,網格員第一時間“吹哨”,社區、街道、市中區園林局等多方力量趕至現場,2小時后問題得到解決。這是市中區大觀園街道城管委指揮中心“吹哨”工作臺賬中的一段記錄。在市中區城管委強力試點推進下,大觀園街道“吹哨”制度不斷發威,一套“網格員(路長)吹哨,責任方報到”的新機制正在不斷形成。

  接到網格員的“通知”,各部門立即行動為居民排憂解難。  

  “賦權”街辦激活“末梢管理”

  大觀園街道轄區內老舊小區多,12條涇渭分明的交通干道貫穿其中,城市管理問題復雜多變。“為破解權責交叉問題,我們設立5個責任網格、10個單元網格。”大觀園街道城管科科長閆勇介紹,每個責任網格配備一名網格長、一名副網格長、一名專職環保員,每個單元網格配備網格員,讓各網格之間環環相扣,將城市管理大小事務網格內“一網打盡”。

  “網格砸實之后,我們也有側重,在網格內推行路長制,網格員也是路長,負責網格內主次道路及相應道路上的所有問題,不管是路面上還是網格內,發現問題立馬吹哨。”大觀園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是市中區不斷優化網格機制建設的縮影。今年以來,市中區在壓實網格責任上不斷鞏固“實招”、再添“硬招”,建立區、街道、村(居)三級網格員隊伍,明確社區層面組建專職網格員隊伍,發動樓組長、樓院長、“五老”等志愿者,建立兼職網格員隊伍;街道層面進一步做實專職網格員隊伍;區級層面依托數字化平臺,用“小事馬上解決,大事集中處理”的理念不斷激發城市管理活力。

  打破壁壘凝聚網格內合力

  當前,很多城市管理面臨的問題已很難靠城管部門獨自解決。為攻克這一難題,市中區對“大城管”框架下環衛保潔、桿線治理等19項工作逐一劃分職責,進一步把問題找準、把思路理清、把責任壓實。

  值得一提的是,市中轄區各網格既自成一“格”,又不拘一“格”。網格員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上報街道辦事處,環保、市政、熱電等各職能部門“一呼百應”,在解決問題中擰成一根繩,由原來的“單打獨斗”轉變為共同發現、共同商議、共同處置的“集團作戰”,合力推動拆違拆臨、建綠透綠、環保督查等重點工作,推動城市管理“步伐”快速前進。

  除了“賦權”,市中區城管委還主動給社區“減負”。市中區城管委普遍梳理社區工作事項,完善工作清單,嚴格社區工作準入事項,從源頭上減少不合理的下派社區事項,讓社區“把該干的事干好”。

  “以獎代補”激發網格員的積極性

  9月23日15時13分,大觀園街道轄區網格員上報一處交通護欄脫落問題,15時14分,問題通過街道數字化平臺進行派遣,15時34分,問題處理完畢并實時回傳現場照片,處理時間共計20分鐘17秒。

  問題快速處置,這是市中區網格運行機制的一大亮點。市中區為細化城管工作、緊抓督查督辦,制定《市中區網格員考核辦法》,每周對網格員進行考核,形成負面清單,用“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網格員積極發現、解決、上報有效問題,全面激發工作積極性,實現居民訴求“快響應”、基層治理“全覆蓋”、城市管理“零距離”,讓市中區實現發現問題從“被動”到“主動”,城市管理從“粗放”向“精細”的轉變。

  問題在基層,權力在部門。如何打破基層“條塊關系”“隸屬關系”等制約,通過“吹哨”有效調動各部門單位力量,解決“最后一米”難題?“找準癥結,才能藥到病除,必須把人權、事權、財權以及考核建議權進一步下沉街辦社區,形成整治合力,才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市中區副區長、區城管委專職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殷繼明表示。如今,市中區城市管理正呈現從“單兵作戰”到“抱團出擊”、從各自行動到合力解決轉變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