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城市框架展開,濟南不斷長大

如果把70年來濟南不同時代的地圖擺放在一起,便能直接感受到濟南“長大”的過程。從“大明湖時代”到“黃河時代”,70年來,濟南總面積增長64倍,建成區不斷提質擴容,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呼之欲出。
70年不斷擴容
總面積增長64倍
新中國成立之初,濟南的邊界北至黃河、南到千佛山、西到大飲馬莊、東到洪家樓,全市總面積僅有157.6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仍局限于明府城和商埠區一帶,總面積只有23.2平方公里。
經過約30年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濟南出現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環行線。這條環形線由經十路、緯十二路、堤口路、北園路、歷山路組成,幾乎可以代表著當時濟南建成區的邊界。環形線區域之外,仍是大量待開發的農田。
伴隨著改革開放,濟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建成區規模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拓展。那時,濟南提出創造條件發展章丘縣明水鎮、長清縣城關鎮作為遠郊小城鎮,可以視作此后幾十年間,濟南城市東拓、西進的最初端倪。今天的濟南高新區和黃河北新材料產業園區,也最早發端于此階段。
進入新世紀,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到2016年,濟南提出“1個主中心+1個副中心+5個次中心+12個地區中心+2個衛星城”的規劃,進一步拉開了大濟南的發展框架,讓這座城市不斷“長大”。
此時,市區面積擴大到3257平方公里,中心城區東至東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東,南至南部雙尖山、興隆山一帶山體及濟萊高速公路,北至黃河及濟青高速公路,面積1022平方公里,較1996年規劃的526平方公里,幾乎翻了一倍。
在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看來,這種原子式相互聯系的城市框架結構具有功能完備的優點,隨著框架的實施,能使濟南的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實現人口集聚。
今年年初,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和萊蕪市的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劃歸濟南市管轄,原萊蕪市萊城區和萊蕪市鋼城區分別設立濟南市萊蕪區和濟南市鋼城區。至此,濟南市調整為轄10區2縣,總面積達到10244平方公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4倍,“大城時代”正在到來。
一年來,濟南的城市發展框架全速鋪開,支撐動能轉換的平臺載體正以國際化標準向前推進。東部,沿經十東路正在規劃建設100平方公里的齊魯科創大走廊,在新東站片區正在規劃建設100平方公里的省企總部城;西部,在西客站片區正在規劃建設45平方公里的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和100平方公里的央企總部城;南部,在鋼城區正在規劃建設高水平科學園區和國家級精品鋼制造基地;北部,在黃河以北啟動建設450平方公里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直管區;中部,在城市核心區打造了占地26.3平方公里的國際金融城。

東拓西進不止步
都市氣象躍然而生
的哥王和龍在濟南開出租車已經23年。“當時濟南市區最東面就是燕山立交橋,出了二環東路就是郊區了。原來經十路只有雙向四車道,路也很窄,跟其他路沒有多大區別。”
在2004年,二環東路上除了有東環國際廣場,幾乎沒有別的高樓。二環東路以外,雖然有高新區核心區等建成區,但是總體給人的感覺是郊區。然而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二環東路早已經脫胎換骨。在濟南的城市構架中,二環東路已經站在了城市中間。
金秋時節,從燕山立交橋向東望去,鱗次櫛比的高樓氣勢非凡,大量的施工工地,顯示出這片土地的朝氣和活力。這里是濟南國際金融城片區,也是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的主戰場,總占地26.3平方公里,建筑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
平地崛起的國際金融城,是近幾年濟南市立足省會金融資源和稟賦優勢,對標紐約曼哈頓、倫敦金絲雀碼頭,全力打造的京滬之間區域性現代金融高地。已經封頂的云鼎大廈建筑高度達339米,是目前濟南第一高樓;“山、泉、湖、河、城”的5座超高層,代表著未來山東的新高度。
目前,濟南國際金融城已入駐一批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各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有300多家,英國BP石油、蘇黎世保險、日本YKK集團、畢馬威國際會計事務所等機構已簽約,將隨著建筑投入使用陸續落戶。
在濟南西部,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同樣讓人震撼,而就在幾年之前,這里還是城市的邊緣,遍地村莊。伴隨著京滬高鐵的通車,濟南西部的交通地位迅速抬升,片區也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家住中建錦繡城的劉如對家門口的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項目充滿了期待。
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北至黃河與北繞城高速,南至槐蔭區與市中區邊界線,西至津浦鐵路與濟西濕地公園,東至京臺高速與臘山河西路。總規劃面積約45平方公里,起步區占地面積約1000畝。
今年9月,經過短短十幾個月的建設,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一期工程32.6萬平方米、24棟樓宇就迎來了首批師生入駐。正像劉如所言:“感覺沒用多久時間,一座大學就起來了。”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的建設速度只是濟南西部發展的一個縮影。2018年以來,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開工項目12個,總開工面積500萬平方米,投資460億元,建設進度大多優于預期。
就在不久前,包括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山東創新中心、醫療健康科技創新產業園、山東施爾明國際眼科與眼視光臨床中心在內的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第二批11個建設工程項目又集中開工,涉及產業、文教、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方面,總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投資148億元,展示出片區發展的后勁。
千年一跨越黃河
先行區藍圖展開
城市要發展,要崛起,首先要有大塊頭。2016年濟南建成區面積403平方公里,這一數據遠低于武漢成都,甚至不及青島、鄭州。然而城市發展并不是“攤大餅”,協調不好就整成了“炸油條”,此時,濟南東西方向過長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北跨黃河、攜河發展已勢在必行。
9月20日,直徑15.76米的濟南黃河隧道“黃河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隨著刀盤上的347把刀具開始切割泥土沙石,被稱為“鋼鐵蚯蚓”的盾構機向前掘進。
濟南黃河隧道是目前國內在建的直徑最大的公軌合建盾構隧道,作為國內超大直徑盾構隧道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隧”。隧道計劃工期45個月,2021年10月底通車。工程貫通后將大大加強濟南北部新城與主城區的聯系,穿黃僅需要4分鐘,助力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黃河隧道通達的黃河北岸,正是城市新一輪發展的主要載體: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先行區沿黃河兩岸布局,規劃面積1030平方公里,南起小清河,北到徒駭河,西至齊河,東至章丘。“從地圖上看,先行區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鳳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投資促進部綜合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于海軍說。
不久之前,崔寨還只是濟陽區的一個普通街道,如今正成為先行區的建設熱土。省重點項目——綠地國際博覽城會展中心就坐落在這里,項目占地1600畝,建筑面積8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41億元,包含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綠地全球貿易港濟南中心及五星級酒店等配套設施。
綠地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建設工地上,地基打樁工作已經完成,平整的土地上覆蓋著綠網。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國際會展中心從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城市景觀中得到靈感,采用了柳葉形桁架結構設計,凈展面積51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全球綜合規模最大的會展中心。全部建成后,預計年展覽場次300余次,可新增就業崗位約5000個。
作為濟南新的經濟增長極,今年以來,先行區共引進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濟南分所、融科濟南國際資訊中心、豐樹現代產業園等20個項目,總投資約1519億元,含外資約13.6億美元,這些項目將在近期陸續開工。
根據遠期規劃,到2050年濟南先行區將成全球影響力高端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要成為國家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的引領區。屆時,濟南的城市框架又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