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居民領到養老金、創業者可申請貸款,濟寧人獲得感、幸福感滿滿
2009年濟寧開展新農保試點時,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2019年1月份,65歲—74歲居民養老金提至123元,75歲(含)以上提至128元。
2004年,濟寧全面開展創業擔保貸款工作,那時只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貸款、最高額度2萬元;2019年,申請人擴至十類人員,其中個人最高可貸15萬元,企業最高可貸400萬元,并均享政府貼息。
近年來,濟寧的諸多社會保障和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尤其是城鄉居民養老和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的受眾面不斷擴大,政策紅利充分釋放,解決了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濟寧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濟寧市人社局遞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住上敞亮樓房
還領到了養老金
2012年,對濟寧高新區居民張建法來說,是值得慶賀的一年。這一年,他們一家人搬到金色嘉苑社區,從平房住進樓房;這一年,他滿60周歲,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
“那一年,金色嘉苑社區第一批村民上房,我們家毫不猶豫,搬進了嶄新、敞亮的大房子。”作為一生中少有的大事記,張建法對那段日子記憶深刻,考慮到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沒有負擔的老兩口,毅然支持街道和村里搬遷動員,離開居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
張建法是黃屯街道張廠村人,村子位于鐵路北,交通生活比較不便,一家人僅靠10畝田地為生,收入十分有限。即便如此,2010年開始,高新區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試點時,張建法給自己和老伴按每年500元的繳費基礎,參加了養老保險。只交了兩三年,老伴和張建法先后達到60周歲,開始享受養老保險金領取待遇。
轉眼7年過去,張建法的養老金從當初的每月幾十元,再加上政府為被征地農民發放的居民養老保險金,達到了今年的每月400余元。這幾年,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不再種地的老兩口并沒有閑著。張建法在社區廣場從事保安工作,如此一來,加上養老金,土地征收補貼以及工資收入,老兩口每人每月都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不僅夠花的,還能給小孫子幾個零花錢。”說起這,張建法滿臉都是幸福。
不僅如此,張建法的母親健在,97歲高齡的老人,不用繳費,每月還能領取著養老金,再加上高齡生活補助等補貼,她每個月的收入達到500余元。

2最初怕上當
現在主動繳費
同樣居住在金色嘉苑社區,趙莊村的孫兆軒今年正好60歲,他也已經開始領取養老金。作為村里的會計,他更清楚“新農保”剛試點時,并不受村民信任。
“那時候都是在村里收現金,雖然繳費檔次不高,老百姓還是不相信,怕上當。”孫兆軒說,趙莊村有一千余人,村干部們挨家挨戶宣傳,那一年最終僅有200余人繳費。
然而,和大部分村民持懷疑態度不同,2010年,電力二處農場的陳升蘭和丈夫按照1500元的繳費檔次參加了“新農保”,這在當時是比較高的。“都是國家政策,跟著走就對了。”對陳升蘭來說,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她還將給自己和家人提高繳費檔次。
現在,事情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繳費的人員達到60周歲,開始領取養老金,這一下,當初持懷疑態度的村民們,都相信了。”提起這,孫兆軒不禁笑了,眼見為實后,村民們的繳費積極性一再攀升,如今,不僅村里的參保率接近100%,每年快到繳費時間時,村民們總是詢問什么時間開始繳費。
“2018年居民養老保險全年參保9232人,共征繳52萬余元;2019年上半年養老保險集中征繳工作已全面完成,32個村已通過稅務系統申報繳費,共計44萬元。”黃屯街道勞動就業辦主任許中艷介紹,如今,黃屯街道辦事處正常領取養老金人員是4986人,其中基礎養老金118元,滿65周歲每月增加5元,滿70周歲每月增加10元。街道辦事處合村并點居住后,年滿60周歲的居民,還可享受200元的生活補助,以及每年免費體檢等服務。

去年發放20億元
老有所養有保障
社會保障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一項統籌全局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的基本制度安排,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
金色嘉苑居民的故事,是全市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領取養老金歷程的一個縮影。濟寧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科副科長李瑞霞介紹,1994年開始,濟寧市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農村居民以儲蓄積累的方式自行養老,國家沒有任何補貼。2009年開始,按照國務院、省政府統一部署,濟寧市先后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于2011年7月實現了全覆蓋;2014年又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整合,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居民有12個繳費檔次可以選擇。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12.9萬人增加到447萬人,待遇領取從12萬人增加到131.4萬人,基金累計結余從3.8億元增加到94.5億元。”李瑞霞介紹,其中,城鄉重度殘疾人員、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個人繳費部分由統籌地政府按照當地當年最低繳費檔次標準為其代繳;重度殘疾人(經鑒定為一、二級殘疾)、一至六級殘疾軍人按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后,可提前5年享受養老金待遇,從55周歲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2019年,濟寧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政府代繳范圍。
在待遇方面,2009年,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經過7次調整提高達到目前的118元。2019年1月份,將65歲—74歲待遇領取人基礎養老金提高到123元,75歲(含)以上待遇領取人基礎養老金提高到128元。養老金發放從2009年的1322.87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20.27億元。
可以說,建立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就是為老年居民發“工資”。建立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僅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制度建設、惠民利民的一大德政,更是對中華民族數千年尊老、敬老、愛老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今后,濟寧市還將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它們發展壯大
受益創業擔保貸款
山東潘多拉酒店管理公司、山東起跑線母嬰健康管理公司、山東尚核電力科技公司,這本是三家完全不相干的企業,但作為創業擔保貸款的受益者,又給它們身上打上了相同的標簽。
早在2012年,運河城六樓的潘多拉烤肉曾是不少濟寧人周末打卡的地點。如今,潘多拉烤肉已成過往,公司轉而在國內做大企業團餐、承包美食廣場,前景無限。去年,公司又與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在濟寧高鴻智匯寫字樓,打造“WEFOOD·任創匯”孵化器,在仙營北里上馬網紅美食街,為任城區乃至濟寧市的新農業、新食品、新餐飲項目等中小微企業賦能,促進其健康長久發展。
“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幫企業解決了很大資金問題。”公司后勤負責人高洪波說,公司已經直接帶動500余人創業就業。
2003年,下崗女工陳梅創辦家政服務企業,起名起跑線。經過16年的發展,當初只有3人的小公司,已發展成國內百強家庭服務類企業,下設4個工商注冊公司和2家民非機構,吸納大學生就業200余名,累計為2萬多名40、50就業困難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并提供就業崗位。
一路走來,起跑線公司獲得了濟寧市人社部門的諸多政策支持。其中,該公司是第一批享受到小額擔保貸款(現更名為創業擔保貸款)福利的企業。“先后獲得過兩筆無息和貼息貸款,一筆15萬元,一筆200萬元。特別是200萬元貸款,為企業在發展過中提供了極大地資金支持。”對此,作為公司一員,山東起跑線母嬰健康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張麗君很感激。
同樣,受益于創業擔保貸款的扶持,山東尚河電力科技公司從最初的6000平方米一間廠房,擴展到如今的3萬平方米大車間,從當初的8人增至300余人。不僅如此,公司還取得了軍工國標資格,拿到軍工訂單,成立了山東省院士工作站,主編、參編各一項國家標準等。

十類群體
最高可貸400萬元
早在2012年,濟寧市就獲評“全國創業先進城市”,一直以來,濟寧市不斷增強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持續降低創業擔保貸款門檻,提升扶持力度,使創業路更加順暢、創業者更加舒心。今年以來,濟寧市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74億元,開展創業培訓9887人,創業活力凸顯。
創業擔保貸款,是國家出臺的一項解決就業壓力、扶持創業人員貸款的惠民政策。由政府出資成立專項擔保基金,選擇適當的商業銀行作為經辦機構,將擔保基金存入經辦機構,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和經辦銀行共同落實貸款的考察、審批、發放、回收、貼息等工作。
自從政策推出以來,濟寧市人社局采取“雙降+雙升”方式,不斷降低貸款門檻,提升扶持力度,切實讓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濟寧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創業貸款擔保服務科工作人員介紹,“雙降”是指降低降低貸款申請門檻和降低貸款擔保門檻。
在政策受眾范圍和扶持力度方面,濟寧市人社局進行了“雙升”。工作人員介紹,自2004年以來,該政策從只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貸款、最高額度2萬元,逐步擴大到符合條件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刑滿釋放人員、高校畢業生、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和失業人員、返鄉創業農民工、網絡商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自主創業農民,共十類人員,均可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個人申請貸款額度最高可到15萬元,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申請貸款額度最高可到400萬元,并且均由政府根據政策情況給予貼息。

培訓加實訓
助力“雙創”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近年來,濟寧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并以打造“雙創”升級版為契機,建設創業平臺,做好創業培訓,大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根據計劃,各縣市區轄區內至少有一處生產型面積不低于10000平方米、樓宇型面積不低于5000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正常運作,至少可容納50戶以上創業實體入駐。園區內明確劃分孵化、成長、培訓、服務等功能分區,設置有固定的辦公場地,有專門的管理服務機構和一定數量的管理服務人員,并達到通水、通電、通路、通訊標準,具備“即入即開”條件。如今,全市市級以上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達到24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創新創業的支撐服務體系。
對于創業初期的企業,邀請專家對企業負責人進行一對一咨詢、理論培訓、觀摩實訓和對接服務等全方位培訓,并提供后續6個月的跟蹤服務,有針對性地提升創業者的綜合能力,幫助創業者解決生產經營所存在的問題,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近年來,濟寧市人社局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分的機會,積極與曲阜師范大學、濟寧學院等高校協調,由創業大學出資在高校建設創業培訓基地,讓在校大學生就近就地接受創業培訓。一方面強化創業培訓,根據創業培訓標準,通過基礎知識、沙盤模擬、在線考試等方式,提升參訓學員知識水平。另一方面濟寧市強化創業實訓,開展項目路演,對“試創業”的學生給予免費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等政策支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賈凌煜 通訊員 徐文鋒 衣媛 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