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索“四化”模式 無棣農村無害化廁改后續管護工作紀實
“廁所革命”,關系民生福祉,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無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旱廁改造后續管護工作提升到踐行初心使命、推進鄉村振興的高度來抓,積極作為,全力推進,傾力辦好“小角落”里的“大民生”,取得了明顯成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村民掃碼報抽
無棣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基數大,農村旱廁數量多,農村糞污處理一直是困擾全縣生態振興的難點問題。2016年以來,無棣縣委、縣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廁所革命的統一部署要求,大力推進農村旱廁改造工作。累計完成投資9500萬元,完成旱廁改造9.1萬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智能管護、無害化處理為核心,組織實施了規范化管理、整體化提升、智能化運行和資源化利用“四化”工程,實現了維修管護、收集清運、無害化處理全鏈條銜接、無縫隙管理,走出了一條效果好、可持續、群眾滿意的農村改廁后續管護之路。
以體系建設為支撐,實現規范化管理。
從組織領導、投入保障、制度建設等方面全面加強,織密改廁后續管護工作保障網絡。完善管理體系,成立了全縣改廁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推進改廁和后續管護工作。全縣11個鎮街均成立了改廁辦公室,各改廁村(居)確定1名改廁管護聯絡員,形成了“縣—鎮(街道)—村(居)”三級運行體系和建、管、護一體化運行機制。強化督導考核,制定出臺了《無棣縣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后續管護實施方案》。每年安排200萬元資金,根據考核情況按標準給予各鎮(街道)獎補;各鎮(街道)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改廁后續管護工作。多次對改廁情況進行拉網式大排查,對改廁臺帳信息進行嚴格的審核并在各村進行公示。
以硬件配備為保障,實現整體化提升。

小型吸糞車入戶吸糞

大型吸糞車中轉站抽取運輸
提升維修能力,各鎮街均設立了專門的廁具配件倉庫,儲備了充足的排氣管、壓力罐、蹲便器等易損配件。組建了17支清運維修隊伍,專職維修人員76人,實現了全縣各鎮街全覆蓋。提升清運能力,縣財政投資300萬元,新配備了87輛小型吸糞車、4輛大型吸糞車,投資200萬元,建設了12處糞污中轉站,在全縣范圍內進行科學布局,切實解決了清運、中轉難的問題。提升服務能力,采取配備廁池蓋、廁紙簍、廁刷、防凍液等方式,有效解決了氣味大、蚊蠅多、環境差、冬季易結凍的辦法問題。通過服務能力的提升,群眾從抵觸、懷疑到支持、參與,滿意度大幅提升。
以效能服務為基點,實現智能化運行。

智能管護指揮中心
智能化是實現無縫隙監管的必由之路,無棣縣積極探索實踐,在原城市管理數字化指揮平臺的基礎上,設計建成了農村改廁智能化管護系統平臺,開發了智能管護APP,各鎮辦建設了指揮平臺,各村配備了智慧終端,實現了縣鎮村互通互聯。該系統主要由綜合指揮系統、智能報修報抽系統、中轉清運系統四大系統組成。綜合指揮系統是智能平臺系統的中樞,承擔著綜合管理、監控和協調、調度等功能。智能報修報抽系統是村民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下載APP,APP與智能平臺遠程互動,實現了村民自主、遠程報修報抽,在接到群眾報修報抽后,在48小時內完成抽糞、維修。中轉清運系統是在小型吸糞車、大型吸糞車上安裝GPS、重量探測儀和實時傳感器,實現全過程跟蹤查驗;在中轉站安裝液位探測儀和信息報警裝置,實現液滿自動報警并抽取運輸,實現了實時監控、閉環監管。
以無害處置為目標,實現資源化利用。

匯仁生物質年產500方天然氣項目
投資1.1億元,建設了全市首家生物天然氣項目,將糞污和秸稈綜合利用制造沼氣,提純制造天然氣,年產天然氣達到500萬方。通過實施該項目,有效解決了處理能力不足問題。生物天然氣項目實施后,年處理糞污能力達到6萬噸,不僅徹底解決了改廁后產生的4.5萬噸糞污,同時還可吸納處理各類畜禽糞污,有效解決了隨意傾倒、二次污染問題。有效解決了秸稈利用問題。該項目年可消化秸稈3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從根本上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有效解決了清潔取暖氣源不足問題。通過生物天然氣項目,可提供500萬方天然氣,能夠滿足5000戶群眾的用氣需求,占到了“煤改氣”用戶供氣量的四分之一。有效解決了化肥使用問題。項目產生的沼液、沼渣用于有機肥生產,年產有機肥1.3萬噸、沼液肥1萬噸,能夠減少化肥用量2000噸,占全縣年用化肥總量5%左右,走出“四減四增”的新路。
無棣縣在推進改廁后續管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走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科學高效的農村改廁后續管護之路,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力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農村改廁事關民生,無棣縣將繼續加大力度,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有效解決廁改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管護”模式新突破,為加快鄉村振興、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應有力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關曉冬 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