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能化、精準化、低人力,臨淄區朱臺鎮多措并舉打造現代農業強鎮
編者按: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壯大、科技進步,農業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從刀耕火種的時代,到如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也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文/圖 記者 趙璐
通訊員 劉洋
臨淄區朱臺鎮位于臨淄西北部,土地總面積74.5平方公里,耕地7.2萬畝,全鎮轄57個行政村,是臨淄農業大鎮。近年來,朱臺鎮緊緊圍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強化組織領導、財政投入、政策扶持、信息引導、多方服務等舉措,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建設,不斷發展鎮域現代農業,為現代農業“保駕護航”。
![]() |
學生們在農田研學 |
500畝無人農場試驗田
力破“無人種地”難題
年輕人不愿意種地,老年人種不動地,這是現在許多農村面臨的問題。
“種地意味著累,從播種到收獲,里面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不光累,而且利潤也低,所以鄉鎮上的年輕人都喜歡往城里跑,現在留在地里勞作的,女性大多65歲以上,男性70歲以上。”淄博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朱俊錦表示。
為了破解“無人種地”難題,在朱臺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禾豐種業利用現代科技打造了500畝生態無人農場。所謂的無人農場,就是充分利用新技術新裝備,以盡可能少的人力實現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健康環保的產出。糧食生產中,水肥管理尤為重要,而水肥一體自動澆灌系統就是禾豐種業無人農場建設的關鍵點。他們使用的這套智能灌溉系統,除了能及時給作物“解渴”還能“解餓”。該系統在土壤中設置探頭,可以準確測量土壤中各種元素的含量,實現智能化施肥。
“我們利用探頭得出土壤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根據作物未來一段時間需肥規律,運用大數據計算出我們需要往地里補充多少肥料,將肥料隨水一塊噴施到土壤中,等水肥含量在80%左右,機器就自動停止,完全不需要人力。”朱俊錦說。
在無人農場里,收獲機、播種機、還田機、植保機等十八般“武器”輪番上陣,同時采用5G和云平臺技術,實現無人農場前方和后方的連接,使無人農機作業尺度和作業面積分毫不差,真正實現了耕、種、管、收、測的無人操作。
“通過這500畝的試驗,我們看到無人農場是可行的,這也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彌補了勞動短缺問題。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將把無人生態農場從500畝擴大到1000畝,以智能化、精準化引導朱臺鎮現代農業發展,乃至整個臨淄的現代農業發展。”朱俊錦說。
目前,在朱臺鎮政府的引領、禾豐農業的示范下,朱臺鎮農業生產全程智能化、機械化水平較以前已有大幅提高。近年來,朱臺鎮陸續承擔了全區深耕、深松、小麥寬幅精播、大型噴灌利用、水肥一體化、玉米全程機械化、玉米籽粒收獲、玉米青貯機械化等新機械新技術的實驗和推廣,無人種地的難題有了破解之道。
![]() |
朱臺鎮禾豐種業試驗田。 |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圈圈效應”綠色環保
金秋時節,正是收獲糧食的好季節。
此時的禾豐種業,地里的玉米已經開始收割,短茬、青綠色的秸稈成了羊的美食,羊群們在地里吃得正歡。
朱俊錦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收割玉米,得用四五個人去收秸稈,秸稈再送給羊群吃,羊群吃了羊糞還需要人力去收拾,非常麻煩。但現在,僅僅需要兩人將羊群趕到地里,羊吃秸稈,羊糞直接施到田里,既節省人力物力,又綠色環保。
此外,為了響應朱臺鎮綠色環保的現代農業觀,禾豐種業不用殺蟲劑,采取以蟲治蟲的做法,玉米地外就是引誘帶,里面種滿了涵養害蟲天敵的矢車菊等,害蟲不吃農作物,益蟲吃害蟲,將食物鏈循環起來……
目前,在朱臺鎮的要求以及支持下,生態循環農業正在禾豐種業開展運行。今年4月份,2019年院士專家進臨淄——現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高峰論壇在臨淄舉行,朱臺鎮抓住契機,推動與會院士專家到禾豐種業參觀指導,禾豐種業與院士、專家溝通交流,找準合作切入點,實施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 |
無人植保機。 |
推進小麥良種育繁
建設山東種子強鎮
現在,每在山東吃五個饅頭,其中一個饅頭的小麥種子就來自朱臺鎮。
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截至目前,禾豐種業自主培育的小麥9個已通過省級審定,4個通過國家審定。成立于2005年的禾豐種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科技創新,幾經涅槃,從小不點成長為行業龍頭。如此耀眼的成就,離不開禾豐人嘔心瀝血的艱苦鉆研,當然也離不開朱臺鎮政府對推進小麥良種育繁的大力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朱臺鎮把“招才引智”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依托禾豐種業,通過開展小麥、玉米糧食高產創建活動,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全力打造山東種子強鎮。除此之外,朱臺鎮緊緊圍繞“種子鎮會客廳、種子研發基地建設、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四部分內容,計劃2年內建成基地達7萬畝、年產種子8000萬斤,可供應山東省十分之一糧食種植用種的小麥良種育繁推創新示范園區,同時配套建設8處5000平的糧倉及集示范、觀光、體驗、學術交流于一體的占地400畝的核心示范區。整個項目建成后可實現直接經濟效益7000萬元,整體社會效益67.2億元。
![]() |
“無人農場”里的自走式噴灌車。 |
開展農業技術培訓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就要轉變農戶的傳統耕作觀念。近年來,朱臺鎮政府廣泛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服務,切實提高農機隊伍和農戶素質,培養“新農民”凝聚鄉村動力。
“如今國家政策好,我們經過培訓,擁有技術能力,糧食增產質量又高,我自己種著1100畝地,兩天就能收割完畢,這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兒。”家住朱臺鎮的種田大戶李延強說。
為了幫助農民增收增產,減少人力畜力,以機械化代替人工,朱臺鎮圍繞“十統一”扎實開展工作。目前,朱臺鎮擁有大型農業機械180多臺,7.2萬畝土地的耕作任務,全部由鎮政府統一進行,農戶承擔部分差價款后,即可坐等糧食入庫,廣大農民在田間地頭當起了甩手掌柜。基于此,朱臺鎮推動土地流轉,幫助鼓勵村民規模經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為進一步提高科技示范戶服務質量,朱臺鎮繼續強化措施,對全鎮科技示范戶搞好技術服務。通過細化措施、強化考核,確保技術指導員上門指導,科技示范戶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入戶率達到100%。要求在科技示范戶服務工作中實現四到位:入戶指導到位、技術培訓到位、主推品種和技術措施到位、示范輻射到位。
另外,朱臺鎮廣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通過聘請專家授課、外出參觀學習、成立農民夜校等形式,著力培育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等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在每個行政村培養1—2名全科農技員,為農民提供技術幫助,解決在實際中遇到的難題,跑出現代農業“加速度”。
除以上舉措之外,朱臺鎮還采取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加強農畜產品監管,深化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措施打造現代農業強鎮,實現了從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傳統農業大鎮到現在的省級種子強鎮,臨淄區現代農業領頭羊的驚人一躍。下一步,朱臺鎮將依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類指導、全面推進的原則,緊緊圍繞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科學合理制定,狠抓檢查、督導、落實,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建設美麗富饒的現代農業新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