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門立法聽民意,眼皮底下“曬”執法,山東省司法廳交出年考答卷

  2018年10月,原省司法廳和原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職能整合重新組建山東省司法廳,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省司法廳。如今,重組后的山東省司法廳已滿周歲。

  對機構重組一年來的工作如何評價?“重新組建后的山東省司法廳形成了‘一個統籌、四大職能’工作格局,伴隨著新職能涌現出了法治新氣象。可以說,這一年是政治強化之年、改革創新之年、奮進跨越之年。”面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提問,山東省司法廳廳長、黨委書記解維俊如此評價。

  在解維俊看來,重組后的省司法廳成為法治綜合部門,職責定位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工作邊界拓展到整個法治建設領域,機構職能實現了歷史性系統性重塑。

  全省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現場會在青島膠州觀摩。

  德州市德正公證處到醫院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莒南縣司法局發揮法律服務、法律保障職能作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青島市李滄區浮山路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

  家門口的立法聽證會

  今年5月,煙臺市長島縣,《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立法聽證會選在了漁民家門口,深入群眾探索良策。長島生產企業、居民、漁民養殖戶、律師等圍繞立法重點、難點,提出眾多立法意見和建議。而在此之前,省司法廳已經兩次專門赴煙臺調研。2019年10月1日,《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省第一部海島生態保護的創制性立法。

  “司法廳堅持開門立法、陽光立法,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渠道,通過各種方式‘問法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健全完善公眾意見表達、采納和反饋機制,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山東省司法廳廳長解維俊表示。

  今年,首次就制定《山東省鄉鎮人民政府工作條例》進行問卷調查,向省內110個鄉鎮政府、100余名群眾發放調查問卷。強化立法調研,通過建立立法聯系點、實地考察、走訪、座談等形式,認真調查研究需要通過立法解決的問題。

  “特色”是地方立法的靈魂。2019年7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是引領和推動改革的創制性立法,是全國首部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地方性法規。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省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建設以及農民合法權益的維護保障,制定或修改村務公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種子等方面的法規和農田水利管理辦法等規章,積極推進“三農”法制建設。

  山東作為海洋大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海上山東”重大發展戰略,為配合這一戰略實施,制定或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港口條例、實施漁業法辦法以及漁業資源保護、漁業養殖與增殖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為推進“海上山東”發展戰略提供法制保障。

  一年來,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省司法廳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不斷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質量,完成地方性法規規章12件。

  行政執法戴上“金箍”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據統計,約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幾乎所有的行政法規、政府和部門規章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實施。推進行政執法規范化,做好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意義重大。

  “去年以來,山東省司法廳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即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對行政執法的源頭、過程、結果等進行全面規范。”解維俊說。

  “三項制度”帶來的執法環境之變,群眾最有發言權。“以前,執法人員話少,說出來也是硬邦邦的官話。現在不一樣了,不管是檢查還是處罰,都會對法律規定做耐心解釋,講得很透徹,讓老百姓感受到公正。”濟南一位商戶說。

  今年以來,適應機構改革形勢要求,山東省司法廳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行政執法主體和人員清理工作,確認行政執法主體7646個、行政執法人員16.6萬名,分別比清理前減少26%和23%,加強了對執法權行使的源頭管理。

  不僅如此,按照“三項制度”落實要求,開發建設了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權力網絡運行系統,實現行政執法的網上辦理,對行政執法過程的規范更加嚴格,執法結果的公示更加透明。在濟南,全省率先出臺行政執法數據公開辦法,通過行政執法數據的公開,全市各級部門的執法情況都“曬”在公眾眼皮底下;在膠州,執法行為安上了“電子眼”,實現了從案源登記到執行完畢的全程網辦、全程監控、全程留痕。

  一年來,省司法廳發揮行政復議倒逼規范執法的制度優勢,通過政府內部糾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目前,我省行政復議案件每年在1.5萬件左右,案件數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四位。案件涉及的行政管理領域已達39個,幾乎涵蓋所有行政管理部門,主要集中在公安、自然資源、勞動和社會保障、食品藥品等領域,占案件總數的77.6%。復議事項主要涉及土地征收、房屋征收補償、行政處罰、行政許可、信息公開、行政不作為等,占受理案件總數的85.7%。

  隨著行政復議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網上申請已成為現實,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申請行政復議,極大地方便申請人。

  法治背后的民生溫度

  “這是供貨商和企業之間的買賣合同糾紛,你們要去法院起訴,才能要求供貨企業返還供貨款……”今年初,煙臺一家經銷企業人去樓空,100余名供貨商聚集到一起并聲稱要鬧事,有人撥打12348熱線求助,經過調解,一場即將發生的群聚鬧事事件成功化解。

  這僅僅是我省公共法律服務化解社會矛盾的一個小小縮影,像這樣的糾紛化解在全省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司法為民是司法行政機關的基本功。”解維俊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今年上半年,我省共開展精準法援活動150多場次,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近5000人次,各地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3萬件,解答法律咨詢32萬余人次,同比分別增長41%、34%,避免或挽回經濟損失8.8億元。

  辦理各類公證事項39萬件,化解各類糾紛14萬件,12348熱線解答法律咨詢11.5萬余人次,完成各類司法鑒定6.2萬件,全省律師擔任各類法律顧問6.1萬家……這是今年上半年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交出的亮眼成績單。作為最貼近群眾生活的法律服務,老百姓的真實感受比這串數字更有溫度和力度。

  一組組數據展現的是政策的溫度、民生的改善,更是全省司法行政人背后的“功夫”。

  3月份,解維俊在一線開展調研時強調,要牢固樹立司法為民宗旨,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服務群眾最廣泛、最直接、最貼心的民生工程來打造。

  “司法為民正是體現在一個個案件中、一項項措施上和一樁樁具體實事里。健全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營商環境好壞的關鍵指標,要解決社會營商環境中的這些矛盾,最根本的是法治保障。”解維俊表示。

  重組是整合更是融合,是機遇更是挑戰。新職能新形勢新任務,對全省司法行政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機構改革后,司法行政系統形成了法治工作者、刑罰執行和戒毒工作者、法律服務工作者三支隊伍,實現了人員大團結、人心大融合、事業大發展,成為推動平安山東、法治山東建設的重要力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崔巖 通訊員 畢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