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葡萄藤上脫貧記|臨沂發展大棚葡萄嘗到甜頭,貧困戶有了養老錢

近日,在莒南縣文疃鎮曾經的貧困戶宋瑞華承包的葡萄大棚里,晚熟品種已經豐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 攝
相比傳統農作物,種植葡萄能給農戶帶來5倍的收益。在臨沂市平邑縣武臺鎮、莒南縣文疃鎮、費縣費城街道等地的產業扶貧中,都將目光瞄準到發展大棚葡萄種植上,打造出了一個個生動的脫貧致富樣本。
村里建起合作社
貧困戶分紅工錢全都有
平邑縣武臺鎮偏居臨沂版圖西北方,古時候武山之下建有練兵臺。如今,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在這里打響,一座座扶貧車間、種植大棚聞令而起。在這期間,南武溝村就是一個生動樣本。
1983年,南武溝村的老書記到萊陽參觀學習時,帶回一批葡萄苗。十來年的光景,不僅整個南武溝的土地種滿了葡萄,再往北的西武溝、東武溝、武溝都長滿了葡萄。到2014年前后,大棚葡萄已經成為占據市場主體的強勢產品,果型、口味、價格都遠超露天葡萄。武臺鎮籌資200多萬元,對那些拿不出錢建大棚又有勞動力的農戶給予補貼。
今年52歲的趙治肖,從1995年開始種葡萄,是村里第一批發展大棚葡萄的農戶,靠完善技術和擴大規模和產業鏈條走上富裕路。2016年,鎮領導有意讓他成立葡萄種植合作社帶一帶村里的貧困戶,由鎮上籌集項目扶貧資金為其建設基礎設施擴大生產規模,定期繳納租金給貧困戶分紅。
“都是本鄉本土的,誰也不愿看到有人日子過不下去。”其實,在鎮領導上門做工作之前,趙治肖就已經向村里的貧困戶伸出援手,村民孫思圣是受益者之一。孫思圣的妻子患有癲癇,大女兒因病早逝,他既要照看還在上學的小女兒又得照顧病情漸重的妻子,趙治肖除了資助孫思圣的小女兒上學,還安排孫思圣到其葡萄園打工。
“如果不是扶貧政策,我家現在得吃不上飯了。”孫思圣說,合作社的收益定期給予分紅、妻子看病有醫保,再加上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的工資,讓他們家的日子算是有了奔頭。
對趙治肖牽頭成立的葡萄種植合作社,鎮上統籌資金建成沼液儲存池,鋪設管道,讓養殖場產生的有機肥能直接輸送到地頭,供貧困戶免費使用。還建設葡萄長廊、停車場等觀光采摘設施,吸引游客前往。2018年,鎮里又投入扶貧資金建起8個鋼結構高效溫室大棚,產生的租金帶動5個村61戶貧困戶脫貧。
借地建大棚生財
貧困戶有了養老錢
在與平邑縣相鄰的費縣,由三個自然村組成的費城街道新劉莊是少有的省級扶貧工作重點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全村只有耕地630畝。依托政策兜底、產業分紅,該村建檔立卡的10戶26名貧困人口已在2018年全部脫貧。
各級統籌撥付的產業扶貧資金有限,如何讓錢生錢,給貧困戶帶來穩定收益是個考驗。新劉莊大部分耕地都種上了葡萄。2016年,為避免同質化競爭,費城街道將劉家莊籌劃中的扶貧項目定為建設適合蔬菜、花卉、果品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的簡易大棚。
“土層不到40厘米,建起大棚肯定沒人租。”籌劃建大棚搞種植扶貧項目時一度面臨無地可用的窘境,該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金介紹,村子沒有合適的土地建大棚,一籌莫展時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村外,協調在新劉莊東側的老君崖流轉了一片緊靠大路的耕地解困。
另外,新劉莊位置偏僻,周邊富余勞動力較少,為讓項目扶貧資金發揮更大效能,當地政府統籌多級撥付給新劉莊的扶貧資金,在費縣縣城北側建起一個標準化廠房,吸引了當地一家家紡企業入駐,每年為新劉莊帶來5.6萬元的收益。
村民劉玉軍是受益者之一。“腰不好干不了重活,打工只能干點錢少的輕巧活,有扶貧受益后才攢下些錢。”2018年,劉玉軍“入賬”各項扶貧幫扶資金共計6450元,這筆錢抵去日常開銷后干零活掙到的錢他就可以用來還賬。
環繞的大山一度阻隔了新劉莊的致富路,也最大程度保留了這里“山村老家”的古樸風貌。搭上鄉村振興的快車后,舊居的石頭墻,巷道上的石板路,以及繞村而過的潺潺溪水,吸引著向往田園風光的游客不斷涌入。
村里還依托當地的葡萄資源,對葡萄品種進行改良后打造了7個采摘園,帶動葡萄產業升級,增加農戶收入。而規劃中的民宿、農耕體驗園、果品交易市場等一批旨在進一步提升鄉村游品質的項目也即將落地。
鎮上扶貧辦主任是位海歸工科男
10月16日上午臨近下班的時間,莒南縣文疃鎮一棟綜合辦公樓內,鎮扶貧辦主任李曉鵬一米八的個頭格外醒目。與身邊這些常年在田間勞作的村扶貧協理員相比,李曉鵬的面容略顯清秀。協理員們并不知道,李曉鵬是當地少有的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鄉鎮干部。
2008年10月,李曉鵬從青島科技大學轉赴位于德國波恩的科布倫茨應用科技大學就讀測試與傳感器專業,此前他在國內學的是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成回國后,李曉鵬在2016年參加公務員招考被錄用分配到文疃鎮。取得了工科雙學位的他,把“工科男”身上常見的專注、高效等天性自然地帶到了扶貧工作中,并讓他在扶貧工作中脫穎而出,工作不到一年即被任命為文疃鎮扶貧辦主任。
文疃鎮多山,在該鎮宋家莊的扶貧大棚建設時,李曉鵬和同事在選址上避開山嶺溝壑,挑了全村最平整、土壤最厚實的一塊水澆地。他們還把水管鋪到每個大棚門口,讓農戶擰開水閥就能用上水,大棚的骨架、卷揚器也要挑最好、最便捷的產品。這讓宋瑞華這樣的貧困戶感受到了便利,宋瑞華患有股骨頭壞死,治病基本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兩個孩子還差點因為沒錢而輟學。
2017年村里規劃建起大棚葡萄扶貧園后,宋瑞華承包了一個大棚,第一年下來就賺了2萬,再加上每年的低保、殘疾補助等8000多元的政策性收入,一家人總算從窮窩里爬出來了。2018年底宋瑞華又承包了一個大棚,一個種早熟品種,一個種晚熟品種,大半年都有葡萄出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