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臍帶血事業的發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各類臍帶血科研成果和臨床應用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人因臍帶血而獲益。作為造血干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臍帶血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由拯救臍帶基金會組織(Save the Cord Foundation)和其主辦的首個世界臍帶血日于2017年11月15日在美國正式誕生,臍帶血登上世界的舞臺。雖然很多人對臍帶血有所了解,可對其了解的卻不夠深入,2019年是第三個世界臍帶血日,臍帶血的相關科普仍然勢在必行。

  臍帶血鑄造的生命“臍”跡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并離斷后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近幾十年的醫學實踐證明,臍帶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體造血和免疫系統的造血干細胞,已應用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血紅蛋白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實體腫瘤等80多種疾病的治療。

  在我國,由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范》中也明確規定,包含臍帶血在內的造血干細胞移植適用于治療包括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惡性腫瘤、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癥放射病、骨髓衰竭、血紅蛋白病、重癥免疫缺陷病、代謝性疾病等10多類疾病的治療。

  歷經30余年 臍帶血的發展從未止步

  自1988年世界上第一例臍帶血移植在法國進行且成功治愈了一位范可尼氏貧血患者后的30余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臍帶血干細胞的基礎研究工作也不斷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臍帶血在治療兒童罕見病(如免疫缺陷、遺傳代謝病等)具有優勢;自體臍帶血在腦癱、自閉癥、聽力損傷、1型糖尿病等方面的研究,顯示出臍帶血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

  Joanne Kurtzberg---‘臍帶血在再生醫學領域的突破’

  世界首例臍帶血移植專家Joanne Kurtzberg(喬安妮·庫爾茲伯格)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血液學、腫瘤學、臍帶血儲存和移植以及臍帶血干細胞用于再生醫學新應用方面的專家,Joanne Kurtzberg 教授毫無疑問是推動全球臍帶血事業發展的先驅之一。世界上第一例臍帶血移植受益者 Matthew(患有范可尼貧血癥)就是 Kurtzberg 的兒科患者。早在2017年6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國際臍血研討會第14屆年會上庫爾茲伯格博士以及她的團隊公布了臍帶血用于自閉癥和腦癱的兩項突破性研究成果,臍帶血的臨床實踐應用被進一步擴大,未來10年,臍帶血將在臨床上發揮更大價值。

  Filippo Milano---‘臨床試驗進展:臍帶血是潛在的HIV療法’

  哈金森癌癥研究中心臍帶血項目副主任,Filippo Milano博士最近啟動的突破性臨床試驗,研究臍血在艾滋病(HIV)治療及預防方面的潛在用途。對于晚期血液腫瘤患者而言,移植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希望,但攜帶HIV病毒的血液腫瘤患者被認為有更高的感染性,使得他們有更高的并發癥風險,在許多移植中心難以獲得移植資格。臍帶血因其含有不成熟的血細胞,不會像成熟的細胞那樣極易攻擊患者自身組織,通過科研實驗被證明是艾滋病-血液腫瘤患者的替代選擇,未來會給那些同時患有血液腫瘤以及艾滋病的患者開啟全新的治療契機和治療途徑。

  Morey Kraus‘臍帶血的原始性讓它具備特殊優勢’

  Morey Kraus是美國三大臍血庫之一的ViaCord臍血庫的首席科學家,通過在臍血庫多年的科研和實踐表明,臍帶血有自己的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細胞中會累積更多的突變,因此衰老的細胞可能不適合制造誘導型多能干細胞或用于基因編輯。臍帶血很原始,所受到的環境和表觀遺傳學影響更小。任何在生命后期采集的細胞也可能有用,但它們都沒有臍帶血的“年輕”優勢。

  在我國,臍帶血的相關研究和發展也不甘示弱。早在1991年,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腫瘤專家、山東省臍血庫首席科學家沈柏均教授帶領科研團隊完成世界上第一例混合臍帶血移植,救治了一位4歲的脂肪肉瘤患者,由此拉開了臍帶血在中國治療的序幕。2009年,北京兒童醫院為一名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小患者移植了一份自存的臍帶血,我國首例自體臍帶血治療案例成功,臍帶血的醫療價值在國內逐漸被證實。2017年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臍帶血應用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在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的組織指導下,不斷提升臍血的采集質量、規范臍帶血應用,為促進中國臍帶血事業的發展,實現中國臍血事業從源頭到終端的專業技術和管理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陸道培---‘儲存臍帶血是重要的公民權利’

  “中國造血干細胞移植之父”陸道培是中國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國內最早從事臍帶血移植研究及臨床實踐的專家之一,陸道培早在1996年就以國際上成立不久的紐約臍帶血庫為藍本在北京建成了一個公用的臍帶血庫。臍帶血庫的建成為解決中國造血干細胞供者缺乏的現狀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解決辦法。陸道培院士表示,從另一個視角看,儲存臍帶血是父母代為行使子女公民權的一種行為,是對子女生命的一份保障。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自體臍帶血用于移植獲得成功的案例,療效優于異體移植。而個人自存的臍帶血一旦需要使用時,無需配型,只要患者需要可立即進行移植,且植入率高,醫療費用相對較低,且儲存的臍帶血對父母和其他親屬也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孫自敏---‘臍血移植的“中國方案”’

  孫自敏是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年3月底,孫自敏教授主導的第一例臍血移植成功。此次手術跨過了干細胞移植領域同血緣全相合、不全相合兩個臺階,一躍到非血緣不全相合的臍血移植。經過孫自敏團隊的精心治療,終于捐獻者臍帶血里的干細胞“種子”在患者的身體里扎根、發芽,移植獲得了成功。翻開了中國臍血移植嶄新的一頁。在孫自敏的帶領下,截至目前,中國科大附一院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已完成臍血移植近千例,成為全球臍血移植病例數最多的移植單中心。首例成功移植患者已健康生活近20年,大量大體重成年患者通過臍帶血移植治療也重獲新生。

  孫媛--‘臍帶血開啟生命新希望’

  孫媛是我國著名兒童血液移植技術專家,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教授早在2009年就成功完成我國首例XIAP相關噬血細胞綜合征造血干細胞移植和首例自體臍帶血移植治療兒童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從事臨床工作近30年來,專注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各種類型血液病及原發性免疫缺陷病,開展同胞全相合、非血緣外周血干細胞、非血緣臍帶血、親緣半相合、以及自體臍帶血移植治療高危、難治及復發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多種疾病。在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孫媛教授和她的的團隊有大量成功治療過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實體瘤的案例。在2019年8月舉行的臍帶血大會上,孫媛教授還列舉11名使用自體臍帶血回輸治療再障的案例,近期回訪這11名患者進行調研發現,移植后存活率達到了100%。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孫媛教授多次表示臍帶血的醫療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健康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訴求,加大對臍帶血知識的科普教育和宣傳,不僅是響應國家的號召,而且也是為自己的健康做充分的了解和準備。當前臍帶血醫學事業的發展正處在歷史關鍵時期,諸多科研成果、臨床實踐的新發現、新應用不斷涌現。對于臍帶血我們更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現在是一個信息傳播非常通暢、迅速的時代,關于“臍帶血”的真實案例以及科研報道越來越多,社會大眾群體更應當多渠道了解科學、正確的臍帶血知識,去了解真實的臍帶血。所以說,臍帶血知識的教育與普及,迫在眉睫。值此世界臍帶血日來臨之際,我們呼吁大眾要辯證的看待“臍帶血”在醫學界的重要價值和地位,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醫院專家或相關領域的權威人士的發言和論證才是正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