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有市民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反映,14日下午2點40分左右,在泰安南湖公園北門附近,一條橫在路上的風箏線,在幾分鐘的時間內接連造成了兩起割傷行人事件。其中一名傷情較重的傷者被割傷口達15毫米深,仍在醫院進行治療。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15日下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醫院見到了傷情較重的張女士。說起14日下午發生的一幕,張女士仍心有余悸。“當時下午兩點多我正常騎車去上班,由西向東路過南湖公園北門時,不知怎么回事,脖子一疼我就從電動車上摔下來了,整個人摔到地上,車子一下出去了十多米,人都摔蒙了。”張女士說,她當時感覺脖子里像是有東西勒著,她用手一拽,才發現是一條風箏線,并且是很長的一條。張女士從電動車上摔下的瞬間還摔到了頭部,腫起了一個大包。

被風箏線割傷的張女士脖子上的傷口深15毫米,縫了30多針。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方圓 攝
而就在張女士被割傷前幾分鐘,同時路過該路段的李女士也被這條風箏線割傷倒地。“我當時騎車的速度很慢,但也根本沒有發現這條風箏線,就是覺得脖子一疼,我就趕快用手抓住了風箏線,結果手套都被風箏線勒爛了,我脖子上縫了10針,我要是沒有用手抓住,后果不堪設想。”李女士說。
隨后,受傷的張女士和李女士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附近醫院救治。在醫院,主治醫生介紹,張女士脖子上的傷口達15毫米深,縫了有30多針,如傷口再往下移一點,就會有生命危險,而頭部的腫塊還在進一步觀察中。
在張女士的愛人到泰安南關派出所了解案情處理情況時,民警向其出示了傷人的那條風箏線。“線上還帶著血,另一頭帶著纏線器。”張女士的愛人說。

張女士的羽絨服也被風箏線割破。
15日,記者來到南湖公園,公園里并沒有看到放風箏的人。但據經常在公園散步的市民介紹,有風的時候,公園里的確有放風箏的。
16日上午,南湖公園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風箏線勒倒人確有此事,但近日南湖公園的幾個監控因栽樹苗,線被挖斷了,事發地點的監控也因此無法查看。
目前,泰安南關派出所也已經介入調查。
繃緊的風箏線鋒利如刀
風箏一旦被放飛,會使風箏線有足夠的力度支撐繃緊,此時的風箏線像一把刀一樣鋒利,加之風箏線難以被發現,就像是一把隱形的刀。
針對風箏線傷人一事,此前曾有專業人員進行測算:假設一名體重50公斤的市民以每秒10米的速度通過,他身體和風箏線接觸的時間為1秒,使用動量定理計算,F=500牛,而此時的壓強相當于菜刀切蔬菜時,蔬菜所承受的壓強。
此前曾有消防人員對風箏線傷人進行模擬。騎電動車手拿香蕉從50米開外駛向風箏線,香蕉和風箏線接觸的瞬間,香蕉當即被線切斷,切口平整。
而當模擬物品從香蕉換成豬肉,同樣從50米開外駛向風箏線,風箏線被拉出了很遠,隨后豬肉被切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大約有5厘米。
別讓風箏線成為“傷人線”
放風箏作為一項健康的休閑運動,可改善視力、放松頸部肌肉、調節情緒,深受大家喜愛。但近幾年,風箏線傷人事件屢見報端,一次次“帶血”的案例一再警示我們,莫讓手中的風箏線成為“傷人線”。
風箏線傷人雖然不同于高空拋物所折射出某些人的道德缺失,但相同的是,處理起來都是十分麻煩,如果找不到直接責任人,受害人就很難獲得賠償。而即便找到了責任人,參考之前的案例,責任人主觀上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而導致傷人,只能按明顯過失處理。
所以,所有人都應該對此有敬畏意識。此外,可以加強相關宣傳,多方加強管理,共同排除隱患。例如,加強安全意識教育,讓人們認識到風箏線存在的危險及其導致的后果;公園、廣場等開放性場所應加強巡邏,提醒放風箏的人注意等等。在此基礎上,再運用法律手段來增加犯錯成本,就可以收獲最佳治理效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倪方圓 聶美風 李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