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實踐站實現全覆蓋,濰坊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處處開花

  今年以來,濰坊市濰城區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強化組織建設,突出片區帶動,實施全域推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于河街道實踐片區、十笏園實踐街區等特色凸顯,“校地聯合”“網格化實踐”“菜單化志愿服務”等創新舉措日趨完善。截至目前,全區254個村居實踐站實現全覆蓋,開展各類實踐活動3000余場,參與群眾13萬余人次,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顯著增強。

  構建立體化文明實踐組織管理體系

  濰城區按照整體化推進、立體化打造的設計思路,構建起區、街、村居三級實踐工作體系。

  持續推進文明實踐管理體系建設。區實踐中心負責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統籌整合和指揮調度;街道分中心負責協調銜接工作,指導各實踐站活動開展;全區254個村居實踐站配備專管員,負責本村實踐計劃制定、活動組織開展等事宜。

  不斷強化調度培訓。通過召開新時代文明實踐區街村三級視頻會議、每周現場調度會議,以及開展村居實踐工作大調研、專管員和志愿者培訓等形式,不斷推進村居文明實踐工作。已連續召開于河、望留、南關、經濟開發區、樂埠山等5個街道現場推進會議,常委宣傳部長出席并講話,講重點、講方法、講舉措,極大地調動了村居實踐站建設的積極性。

  推進文明實踐制度化建設。制定下發《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雙積分”辦法》《關于在全區推進“網格化”文明實踐工作的通知》《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評價辦法》等文件,推動街道分中心、村居實踐站(所)建設。用制度固定文明實踐路徑和做法。

  扎實推進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明確了由區委書記擔任區級總隊隊長、街道(開發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任分隊隊長、有關區直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任專業分隊隊長、村居黨支部(黨委)書記任村居隊長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組織領導體系。充分調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和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志愿服務隊伍和志愿者隊伍持續增加。

  志愿服務項目活動開展豐富多彩

  濰城區在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打造上,以群眾需求為目標,以特色鮮明為導向,以服務質量為標準,深入探索實施各類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涌現出了“菜單化志愿服務”“校地聯合”“網格化模式”“節點實踐”“儀式傳承”“五用一進”“三孝模式”等創新舉措,打造了人民商城社區“愛友之家”、倉南街社區“道德門診”“愛老公益食堂”、河灣村“愛心車隊”、西南關社區“傳承狀元文化”、曹家巷社區“爺爺奶奶一堂課”等眾多特色志愿品牌,不斷豐富活躍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細化志愿服務“制單”“點單”“派單”“考核”流程,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長效運轉機制,構建起分工明確、措施有力的實踐工作體系。通過組織轄區內高校教師、在校大學生深入村居基層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居民群眾到高校學習等形式,為居民群眾提供了“新鮮可口”的志愿服務“大餐”。

  在全區推廣“網格化”實踐工作制度,以村(居)民小組為基本單元劃分實踐網格,問計問需于民,為生活困難家庭送溫暖、獻愛心、解難題,實現精細化管理、零距離服務。

  此外,濰城區發揮網上志愿服務平臺作用。前期,利用中國志愿服務網志愿服務管理系統,開展“菜單化志愿服務”志愿者注冊、服務項目公示、項目點單派單、服務評價等各項工作,網上志愿者注冊人數已達43527人。為更好的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區文明辦與網絡公司合作,打造了具有濰城特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目前已進入測試階段,即將上線發布。

  公共服務資源實現高效利用

  濰城區圍繞打造服務群眾的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健身體育“五個平臺”,按照“合理整合、按需歸并、集中資源、積聚力量”的原則,成立了理論宣講、文學藝術、科技培訓、教育服務、體育健身、醫療衛生等8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同時,統籌整合轄區內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民事調解室等各類資源,高標準打造實踐陣地,實現“一個中心,一個主題,多種功能”。

  區級層面,依托區委黨校、鄭板橋紀念館、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等平臺,廣泛開展各類理論宣講活動;依托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轄區中小學等教育資源優勢,搭建起知識傳承、技術傳授教育服務平臺;依托文化館、十笏園文化街區、萬印樓以及非遺傳承人、五老志愿者等資源,打造文化服務平臺;通過科協等部門積極參與,開展各類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宣傳等活動;依托奧體中心、自怡園等資源,打造了自怡園實踐公園等服務群眾的健身體育平臺。街道、村居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四點半學校、農家書屋、調解室、健身室、棋牌室、文化活動廣場等現有資源,整合打造功能完備、設施齊全、服務周到的文明實踐公共服務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