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午,歷下區萬科社區內商業街到了一天中最為熱鬧的時候,從康虹路與康奧路交會處向南看去,這條匯聚335家商鋪的小街巷秩序井然有序、環境整潔規范。很難想象,僅在兩個月前,這里還是占道經營、垃圾亂堆放的“重災區”,而這一切的轉變都得益于歷下區姚家街道辦事處蹚出的一條城市管理“新路子”。

  從今年9月份開始,姚家街道充分考慮自身情況,在全區率先“試水”城市治理外包模式,通過引入第三方社會力量,積極探索執法與管理分離的城市管理社會化服務新思路,運行兩個月以來,成效顯著。

  14個社區設置城管工作站

  管理與執法實現了相互分離

  “社區城管到了我們社區以后,整個小區環境有了明顯提升。”原來雜物亂堆亂放、時有商販擺攤的藍天苑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市民張女士說,現在環境清爽干凈了很多,居民好評不斷。

  術業有專攻,讓專人干專事能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事半功倍,這也是購買社會服務的主旨所在。之前擔負城市管理的人員大多身兼多職,既是“城市管家”,又是居民的“勤雜工”,同時也接受舉報、進行執法等多種工作,難以專注于秩序管理,加上姚家街道轄區面積較大,城管人手嚴重不足,一系列窘況使得街道城市管理未必令群眾滿意,而由社會機構承接“外包”,則可以避免這一系列問題。

  “當前,通過外包形式,我們在轄區的14個社區內設置了城管工作站,每個工作站配備2至3名工作人員參與社區治理,負責承擔城管部門宣傳教育、文明勸導、幫助服務等職責,可以說下沉到一線的管理讓市容治理更加精準有效。”姚家街道城管科科長高萬水告訴記者。

  目前,姚家街道簽約第三方企業深入社區一線管理,不僅規避了原本聘請協管治理模式的短板,同時“一對一”式的管理模式更好地解決市民了存在的難題,切實提升市民的幸福感。除此之外,管理與執法相分離,可以讓城管執法人員專心負責行政處罰等涉及公權力的工作,使得社區治理更加科學而有序。

  居民都買社區城管的賬

  不出社區解決矛盾問題

  “小伙子,這些要清運的垃圾先不要放在門口,這會兒人多,不僅影響市容,還影響市民通行,我們先幫你搬到屋內,等清運垃圾車到了后我們再幫你清理。”這是發生在萬科社區商業街的一幕,12月6日上午,馬健、楊棋兩人在日常巡視中發現一飯店工作人員將垃圾放在了門口,通過溝通很快便將這一問題解決。

  馬健和楊棋是萬科社區的社區城管,用商戶和業主的話說,在這里他們的話真的很“好使”,大家都買他們的賬,社區環境也越來越好,而這一成果卻是他們用兩個月的時間“磨”出來的。

  “以前這一片區域占道經營、門前垃圾亂放現象多而亂,我們剛來的時候他們也不理解,管理壓力很大,但耐不住我們天天上門勸說。”社區城管馬健笑著跟記者說,與商戶和業主打交道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勤轉,講方法講人情,多從他們角度考慮問題,努力和他們打成一片,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據了解,社區城管工作站的綜合治理工作人員每天在社區內排查走訪,與居委會人員交流社區情況,與物業公司進行對接互動,傾聽小區居民訴求和物業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實現了由原來問題找上門到現在上門找問題,從之前的被動處理到現在主動服務的轉變。

  “我們精心挑選有經驗、懂管理的人員協助城管進行社區綜合管理工作,他們在社區走訪中第一時間掌握社區情況。”作為第三方企業之一的山東萬高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梁金枝介紹,對于能夠及時解決的問題,工作人員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解決,有難度的問題及時通過城管數字化平臺反饋至執法中隊集中力量解決,將城管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很多矛盾不出社區就地解決。

  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

  轄區投訴大幅度下降

  “我們小區里囤積已久的雜物終于被清理了,而且現在社區城管經常巡查,有問題就解決,垃圾沒有了,小廣告不見了,道路順暢了,我們看著也舒心了。”住在藍天苑社區燕東山莊的居民金大爺對記者說,現在居民一旦發現問題,就會第一時間通知社區城管,處理得又快又好,居民都特別滿意。

  燕東山莊是歷下的一處老舊小區,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居民反映和投訴案件一直高居不下,而自從社區城管工作站設立后,僅兩個月的時間,小區內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社區整潔度、舒適度得到極大提高,居民自主管理社區環境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社區城管對我們整個社區工作開展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暢通了我們居委會、物業與城管執法部門的溝通渠道,同時解決了居委會和物業因沒有執法權而難以讓群眾自覺遵守規則的尷尬局面,他們的到來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藍天苑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王振波說。

  據統計,自9月份姚家街道實施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以來,整個轄區的投訴件大幅下降,數據的變化也體現了市民對城市管理工作的滿意度,百姓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目前,經過兩個月的探索磨合,社區城管已經真正走進群眾、融入群眾,與老百姓面對面打交道,發揮了觀察哨、前沿崗、宣傳站、服務臺的作用,不僅解決了以往城市管理中不能面面俱到的難題,也緩解了小區物業與商戶、業主之間的矛盾,實現了社區與執法部門、管理與執法互動互助的雙贏局面,從而提高了整個街道城市管理的“見管率、管事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