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對蠟有著強烈的節日氣息,同時蘊含著濃郁的地方風俗文化。臨近春節,有著悠久做蠟歷史的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于莊村也到了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節,高峰期一天生產1噸紅蠟。

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于莊村有著悠久的做蠟歷史,從明清開始,西大于莊村有有了做蠟作坊,當時的蠟主要用牛油、羊油配合以燈草能物質做成。后來有了石蠟,西大于莊村便開始用石蠟制作蠟燭,以照明蠟燭為主,同時制作重大儀式上使用的紅對蠟。

日前,在位于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于莊村村民王際昌的制蠟作坊里,工人正在緊張忙碌著。王際昌世世代代做蠟,是名副其實的制蠟世家。今年52歲的王際昌,傳承手工制作春節對蠟近40年,一直堅守著這門技藝。他不再制作照明用的普通蠟燭,而是專做有著強烈地方風俗色彩的紅對蠟。王際昌的制蠟作坊,一年能生產七八十噸的紅對蠟,產品遠銷省內外,深受即墨本地以及菏澤、濟寧、濰坊、煙臺等省內各地人民的喜愛。

王際昌介紹,制作春節對蠟,一般需要化蠟、上色、定型、晾干、燙金五步。首先將固體白蠟放入鍋里融化,然后加上染料油溶紅。石蠟和染料的調配比例必須精準,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不同標號和性狀的石蠟要搭配不同比例的染料。染料加入得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影響紅對蠟的品相。隨后,要把融化的液態石蠟倒入模型中,用冷水進行降溫冷卻,經過半小時到3小時冷卻固化,紅對蠟便已成型。最后再在蠟燭上印上各種喜慶的對聯,各種造型的紅色春節對蠟就做成了。王際昌說,制作好的春節對蠟根據客戶的要求大小不一,一般來說上頭粗下頭細,直徑從一厘米到六厘米不等,最大的一對蠟燭重2.6斤。另外根據不同人的需求,還有三色蠟、六角蠟等。

王際昌說,一般從每年10月就開始制蠟,一直忙到小年前后,到了制蠟忙碌期一天可以生產一噸蠟燭,三四個月大約可以制作80多噸大紅春節對蠟,產品遠銷臨沂、濟南、濰坊等省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