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運營“金鑰匙”“象牙塔”內掘寶藏

  四所駐青高校入選中國高校專利轉讓百強榜

  日前,《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TOP100)》發布,對截至2020年2月5日中國高校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生效的專利申請權/專利權轉讓數量進行統計排名。前100名當中,山東五所高校上榜,其中四所為駐青高校。排行榜顯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轉讓專利259件,青島科技大學244件,山東科技大學142件,青島大學132件,四所駐青高校共在國內轉讓777件專利。

  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匯聚的主體,而這些科技成果只有轉化了,才能實現它們的創新價值。近年來,駐青高校的專利運營工作逐漸駛入了“快車道”,如何轉動專利轉化這把開啟創新和市場寶庫的“金鑰匙”,提高科研人員實施專利轉化的積極性,讓專利從實驗室、象牙塔里走出來,變為“真金白銀”,是各個駐青高校正不斷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釋放政策“紅利”,培育高校高價值專利

  如何喚醒“沉睡”在高校“象牙塔”里的高價值科技成果,讓其轉化成生產力,是駐青高校專利轉化運營工作的一大重點,同時也是一大難點。各高校獨辟蹊徑,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對科技成果的歸屬、轉化流程、決策制度等作出明確規定,以此激勵師生對科技成果進行后續開發、應用、推廣,形成新技術、新產品。

  經過一系列改革,科研團隊不僅收獲了事關長遠的政策“紅包”,也收到了真金白銀的收益“紅包”。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校將發明專利的轉化情況列入對教師的相應評價指標體系,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由學校統一分配,對發明團隊的獎勵比例最高可達90%;青島科技大學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學校對發明團隊的獎勵比例不低于90%,對在“學科性公司”中所獲股權或實施股權收益進行獎勵時,獎勵給創辦學科性公司的成果完成人(或課題組)70 %的股權或股權收益;青島大學提出的 《青島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規定了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收益權、分配權三權的處置方式,以及貨幣性資產收益和股權入股等權益劃分的方式,成果完成人(團隊)凈收益比例可高達90%,最低不低于70%。

  不僅如此,駐青高校還紛紛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學校科研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等方面向成果轉化積極的工作人員傾斜。以青科大為例,在績效考核方面,對以學校科技成果出資入股,學校獲得的股份與分紅,視同教師當年或次年的科研業績考核中的科研經費與科研工作量。在職稱晉升方面,近三年主持橫向項目到賬經費或轉化收益達300萬(理工)或100萬(人文社科)可以直評教授。

  牽線搭橋精準化,成果找“婆家”越來越容易

  讓知識產權流動起來,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是高校專利與市場對接的必經之路。而“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員想轉化成果,需要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的“牽線搭橋”。

  中石大于2018年7月27日成立了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中心開展嵌入科研式的信息服務,定制面向學者及重大科研項目團隊的情報分析服務,幫助研發團隊分析重點研究方向、預測未來高強度專利,并給予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建議。針對雙一流學科中前沿技術的研發團隊,還優選專業人員組成嵌入式導航團隊,與科研團隊接洽,在項目研發伊始進行專利導航分析,為科研團隊分析全球該領域技術現狀及發展態勢,提供專利申請建議,挖掘有潛在合作可能的機構。2017-2019年,中石大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三年超過500件,穩居駐魯高校前三位,駐青高校第一位。

  在青科大,教師、科研工作者們有個基本準則——“不找校長找市場”,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科研、教學兩不誤的創新之路。學校通過與政府、企業合作等多種方式建有大學科技園、橡膠谷、新材料科技工業園等3個國家級孵化器,累計孵化300余家科技型創新企業。其中,橡膠谷園區與學校緊鄰形成科教產融合生態圈,科研人員“敲敲門”就可與企業對接。學校逐步形成了“成果轉移中心+熟化中心+地方研究院+科技特派員”的多維度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學校擁有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每年組織項目對接、路演等300余場次。針對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品過程中技術集成和中試熟化的關鍵環節缺失問題,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并作為青島市科技局兩個成果轉化熟化試點之一獲得 1200萬元支持。學校還建立了300人規模的科技特派員隊伍,長年開展科技項目推介和技術服務。

  在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山東科技大學科技園里,“U創空間-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的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和“成果評價、創業孵化、財稅工商、投融資服務、成果交易、合同認定”鏈條式的服務模式走在全省前列,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周密服務。此外,山科大先后與省內外30多個各級政府、部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關系,與60余個國內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有力地推進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

  打破校園圍墻,科研成果“造血”地方經濟

  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為讓校園里的科研產能轉化為地方經濟動能,駐青高校紛紛打破學校的“圍墻”,主動對接政府和企業,增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實效,為青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島大學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夏延致教授帶領的研發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海藻纖維的高效、環保、自動規模化生產。2018年1月,團隊的海藻纖維凝膠紡絲制備工藝等相關十項發明專利以人民幣7200萬元作價入股,并引入投資4800萬元,成立了青島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成果轉化。公司運營以來,產品供不應求,2019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除了作價入股的方式外,青島大學還通過創辦學科型公司、實施許可、股權入股等多種方式推動學校科研成果本地轉化和可持續發展,在為青島地方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提升了成果轉化驅動力,推動了成果轉化進程的“加速度”。根據青島大學近3年專利轉讓轉化分析,青島范圍內的專利轉化率為48%,省內(不含青島市)專利轉化率為27%,省外專利轉化率25%。

  為使科技成果精準服務青島,山東科技大學校領導帶隊專家教授深入企事業單位進行科技成果宣傳推介工作。2018和2019年,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羅公利帶領學校中心組成員及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深入青島市大企業集團、各區市政府參觀考察,為學校服務青島地方經濟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奠定了基礎。據悉,山科大已連續兩年舉辦多種形式的“服務青島行動計劃”產學研對接會,今年擬計劃舉辦12場左右產學研對接活動,向青島推介57項科技成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該校承擔青島橫向科研項目220余項,合同經費達4600余萬元,涉及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開發、橡膠化工、現代物流、高端裝備、機械制造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青島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端智庫”。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