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年來,山東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助力脫貧攻堅,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初秋時節,棗莊山亭馮卯鎮李莊村游客絡繹不絕,村民王科花家的民宿供不應求。

王科花家5間房,3間自住,2間流轉給村里的合作社改做民宿。閑暇之余再賣點自家產的核桃、花生,每天還有個五六十塊錢的收入。王科花說,守在家里能賺錢,全靠這幾年村里發展了鄉村旅游。馮卯鎮是省級扶貧工作重點鎮,李莊村坐落在巖馬湖畔,風景秀美卻形不成產業,村民大多外出打工。2018年,村里決定發掘當地旅游資源,正為資金發愁時,區里出臺了扶持政策。
棗莊市山亭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朱永平說:“成功引進省內外大的集團公司進行投資發展,政府每年設立八百萬全域旅游發展專項基金。”

有了區里的專項資金,鄉鎮、村里再自籌一部分,李莊村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盤活部分村民房屋發展鄉村游。可當時鄉村旅游已經遍地開花,如果僅僅是模仿,肯定缺乏核心競爭力。鎮上提出,要從業態上下功夫。

棗莊市山亭區馮卯鎮黨委書記田琨:“我們思索了一個閑置小院復活工程,打算把荒廢的宅院收儲過來,修舊如舊,植入業態。比如,我們的一號院非遺館,把農民的手工藝品擺放進去;二號小院,我們的新風館,植入了農家書屋和國學課堂。”

小院風格各異,游客移步換景間就能感受與眾不同的魯南文化、非遺傳承。如今,李莊村成了網紅打卡地,高峰期一天游客達3000多人。然而,人氣上來了,新的問題又來了。
棗莊市山亭區馮卯鎮黨委書記田琨說:“村周邊停的都是車,堵堵的,給我們形成了一個倒逼機制,我們修建了一處生態停車場,建了十幾處廁所,城里人最擔心的農村廁所問題,在我們成了一個鄉村文明符號。”

有景觀的看頭,有文化的說頭,有后備箱的帶頭,就有了再來的念頭和老百姓的盼頭。眼看著旅游火了,村里的村民都主動找上門,要把閑置的院子交給村里打理。
棗莊市山亭區馮卯鎮李莊村村民孫士義說:“打造好,我看著怪滿意,村里又找我簽了合同,簽了20年的合同,我有這個租金了。”

慢慢的, 像李莊村這樣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越來越多。為避免千篇一律,區里決定從頂層設計入手,對全區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整體布局。
棗莊市山亭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朱永平表示:“統籌國土、交通、農業等多規融合,科學構建了一河加一環、加兩軸四驅、加四大綜合體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根據貧困村旅游資源的不同類型,山亭區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確立 了“整村搬遷型”“扶貧資金折股型”“公司帶動型”“合作社引領型”等四大旅游扶貧模式。針對各村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現象,區里又聘請專業團隊,對從業人員統一培訓,同時與高校合作,招引人才。徐東鴿就是在大學畢業前跟當地旅游景區簽約,回鄉干起了導游。

棗莊市山亭區翼云石頭部落景區導游徐東鴿說:“像我這樣的一些年輕人,又選擇回到這個村里邊兒,有一部分選擇做一些小商戶,一部分做一些特色農家樂。”
如今,山亭區已發展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個,42個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今年,山亭區還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棗莊市山亭區扶貧辦副主任王娟舒介紹說:“已投入扶貧資金1400多萬發展特色旅游扶貧項目,產生170多萬收益,帶動了1000多戶貧困戶增收。”
以提升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為重點,近三年,山東省共撥付旅游扶貧資金、特色產業基金3.27億元,涌現出一批創新性強、可復制、可推廣的旅游扶貧模式。臨沂沂南縣、棗莊興隆莊村入選2019世界旅游聯盟減貧案例。
閃電新聞記者 李靜 鞏勝義 棗莊臺 渠玉峰 姜超 盧彥超 棗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