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濟南迎來了進入2021年后最冷的一天,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左右。穿城而走的黃河濟南段被冰封。據黃河河務部門提供的數據,截至早上8時,濟南河段自上界以下流凌,流凌長度182.25千米,流凌密度10%至75%,最大密度為楊莊險工觀測斷面,最大冰塊面積120平方米,冰厚1~5厘米。另,濟南黃河濟陽段與歷城段有三處今年首次出現封河。

1月7日,在黃河槐蔭段,河段出現大面積淌凌。
槐蔭段冰塊面積堪比百平方米三居室
7日上午10時左右,天寒地凍,寒風勁吹。站在黃河槐蔭段大堤上,原本奔騰的河水已被“冰凍”了大半,白色的冰凌順著河床向東流淌,不時撞擊兩岸的大堤傳來“咔嚓咔嚓”的聲音。
吳家堡管理段三名觀測人員在羽絨服外套上橙紅色的救生衣,一人扛著冰穿,沿著河堤正在巡測。在楊莊險工18號壩,三人中有一人拿著冰穿鑿開岸冰測量,另一人拉緊系在正在測量的同事腰間的安全繩,還有一人記錄著數據,“冰厚11厘米,比早上又增加了五六厘米。”
黃河山東段每年的凌汛期為12月至來年2月,進入冬季以來,濟南7個區縣黃河河務局提前成立了21個冰凌觀測組,2020年12月1日進入凌汛期,冰凌觀測組每天24小時防凌值班,負責數據觀測與上報。槐蔭段的觀測責任段為10.5公里,有兩個觀測小組,每組六至七人。為了應對本輪寒潮,這兩天觀測小組的成員幾乎吃住都在管理段上,天剛蒙蒙亮就要開始觀測,觀測上報的頻率也較之前有所增加。
在已經從事黃河工作40年的槐蔭黃河河務局防汛辦公室主任陳延寶看來,每年冬天氣溫如果連續3天低于零下8攝氏度時,會出現淌凌現象。但是,像今年“冰凍”速度這么快的十分罕見。“1月5日槐蔭段開始淌凌,當時的密度僅有3%至5%,只過了兩天時間,今天淌凌密度已經達到了70%至80%。”陳延寶說,這主要是因為近期的嚴寒天氣造成的。
7日上午在黃河槐蔭段楊莊險工附近,一塊面積較大的冰凌沿河淌過。在沒有觀測經驗的新時報記者眼中,這塊冰只是比其他的稍大一些,經驗豐富的陳延寶一眼就估算出了它的面積,“這是我們今早測得最大的一塊,有100多平方米,差不多一套三居室那么大。”
新時報記者從濟南黃河河務局獲悉,黃河濟南段流凌密度10%至75%,在槐蔭河段楊莊險工觀測斷面出現了流凌最大密度,楊莊、葛店險工出現最大冰塊面積,濟陽、歷城河段由于位于河段下游,相較氣溫更低,今早8時有三處出現了本年度首次封河,不過中午時分氣溫緩升,目前均已開河。
封河后河水也會“暗濤涌動” 17座浮橋已全部拆除
凌汛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當下,黃河濟南段流凌密度加劇,會不會帶來一些危害?陳延寶介紹,目前河勢平穩,流凌階段帶來的影響不算太大,如果封河了,則需要分情況來應對。
陳延寶說,黃河封河會發生兩種情況,一種叫平封,另一種叫立封。“平封指的是,在水流平穩的河段上,上游流來的冰花、冰塊被擋住,平鋪上溯,導致河段封凍。平封的特點是冰蓋表面平整,比立封危險小一點。”他說,立封是在水流作用下,冰塊相互擠壓堆疊,也叫插封。它的危害是,如果立封的冰塊阻塞到了水下形成冰壩,很容易引起水位驟漲,“20世紀60年代時,濟南黃河曾出現過冰壩現象,當時進行了現場爆破。”
不過,在陳延寶看來,如今黃河濟南段出現立封的可能性不大。一般立封多發生在水流較急的淺灘或彎曲河段,現在有了小浪底水庫的調蓄,凌汛期時下游河道在低流量狀態下運行,河勢也比較平穩。新時報查詢發現,7日黃河濼口站水位為24.12米,流量為375立方米/秒。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黃河流量較小或出現封河,市民也不能到黃河上去嬉戲,更不能去踩冰。新時報記者了解到,即使封河之后,看似靜止了的黃河水,水面下其實暗濤涌動,只是河面上被封凍住,底下的河水會在水流的作用下繼續流淌。
此外,根據濟南黃河河務局提供的信息,目前17座黃河浮橋已經全部拆除,在淌凌結束后,有望恢復通行,請市民注意繞行。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