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泰安市始終將保障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安全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狠抓水生態環境治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了持續改善。2020年,省控以上重點河流地表水斷面全部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國控斷面優良率為100%,全年水環境質量指數及改善率分別列全省第1位和第3位。

  抓工業污染治理。先后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6809家,轄區內的廢水直排企業全部達到《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第1部分: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標準要求,全市149家重點涉水企業和16家污水處理廠均安裝了在線自動監測監控設施,24小時全天候監控,出現超標及時調查處理,每月通報超標情況。

  抓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泰城新建污水收集管網60.59公里,非開挖清淤、修復、利用污水管網306公里;在全市已建16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67萬噸的基礎上,新規劃建設6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日處理能力21.5萬噸。對泰城4座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出水水質COD、氨氮、總磷等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排放。

  抓生態修復治理。對大汶河、洸府河、柴汶河、康匯河等30余條河流約350公里河道實施截污、清淤、疏浚、濕地修復等生態治理工程。推行“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治污模式,建設6處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對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凈化,確保外排水質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相銜接。新建設濕地面積659.9公頃,增強了河流自凈能力和水生態環境自修復能力。

  抓面源污染治理。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進程,截至目前,全市畜禽糞污綜合處理利用率94.95%,全市畜禽規模養殖場1442家,全部配建了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100%。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現已完成601個村莊,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因地制宜、分類實施農村污水綜合治理,現已完成2076個村莊,完成率為62.17%,居全省第二位。

  抓東平湖綜合整治。先后集中開展了東平湖綜合治理“九大攻堅行動”,累計清理東平湖內網箱網圍12.6萬畝,清理各類廢棄“僵尸”船只575艘,漁船退出5000余只;累計清理菹草及湖面漂浮物4萬余噸;清除違法建筑447處,廢棄竹篙木樁31萬余根;建設沿湖74公里生態廊道和27公里隔離帶,同步鋪開植草防護、行道樹綠化工程,打造居民區與東平湖天然生態分界線;搬遷了沿湖63個村、1.8萬戶、6.3萬人,新建社區配套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杜絕了生活污水外流。

  抓黑臭水體治理。市政府成立了以分工市長為組長的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專班,重點解決城區污水直排問題。目前,省政府與泰安市簽訂的《泰安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中確定的4條黑臭水體,均已整治完成并已完成黑臭水體“初見成效”評估,奈河、梳洗河、雙龍河黑臭水體通過“長制久清”階段評估。

  抓日常環境監管。建章立制,出臺了《關于開展地表水河流斷面定期巡查工作的通知》,建立地表水河流斷面定期巡查制度,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對轄區內重點河流至少巡河一次,市生態環境局對超標河流實施抽查,及時發現河流斷面水質異常,采取措施,確保河流斷面水質達標。

  抓精細化管理試點。以康匯河流域精細化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為試點,在其干流及重點支流安裝微型自動監測站,建立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區關聯體系,實施精細化環境管理,并逐步推廣至大汶河流域,建立全市流域精細化管理體系,切實做到對河流水質的預警預測和快速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