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云雷
1964年10月16日15時,隨著一團巨大的蘑菇云升騰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爆炸結束后,防化兵進入試驗場采集數據,回收效應物。現在家住濟南天橋區工人新村南村街道泉星社區的退役軍人吳澄海就是當年這些防化兵中的一員。雖然已退伍30多年,但提起當年的情景,80歲的吳澄海仍歷歷在目 。
熱血男兒參軍入伍 訓練三年趕赴邊疆
1940年,吳澄海出生在濰坊壽光縣五臺鎮果子園村。18歲那年,他考入天津輕工業學院,就讀于化工專業。大三那年,北京總參直屬的防化團到天津輕工業學院招兵,作為班長的他踴躍報名,最終作為全班唯一一名幸運兒光榮入伍。“我們學校一共去了82個,都是防化專業的。”
當時,防化團剛組建不久,連營房都還沒有,來到北京后,吳澄海和戰友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營房。1961年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全國的糧食和副食品都很短缺,而部隊的條件也比較困難,所以除了建營房,還要集合一部分戰士搞生產。直到1963年,部隊突然轉入了緊張的訓練中。

▲年輕的吳澄海
“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吳澄海回憶說,當時他們營有一名少將坐鎮督促,不但訓練器材變了,每個連隊配了三輪摩托和偵察用的吉普車,而且訓練科目也從平時的防化轉到了核武器方面。雖然覺得事情不簡單,但大家都不知道訓練的目的。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1964年4月底,吳澄海和戰友們坐上了一輛悶罐火車。“跟我們說去拉練,把所有的裝備東西都背著,我們也沒多想,拉到哪兒算哪兒唄。”吳澄海還記得,當時沿途都是一級警備,連鐵路橋涵洞都有專人把守。為了保密,火車晝停夜出,即便白天也不能下車,吃喝拉撒都在車里。經過7天的顛簸,他們最終到達新疆一個叫馬蘭的地方。
訓練到靴子倒出汗水 原子彈試驗圓滿成功
抵達新疆馬蘭后,吳澄海仍以為是來拉練的,直到一天后,張愛萍將軍突然出現在基地。在講話時,張愛萍問戰士們知不知道來干什么的,有的戰士回答說是來拉練的,但多數人不吭聲,因為他們真不知道自己此行的任務。看到戰士們沉默,張愛萍不再賣關子,接著說道:叫你們來,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

▲吳澄海(后排左三)與戰友的合影。
“聽到這句話,一下子就炸了鍋!哪里會想到,我們這些人是來搞原子彈試驗的啊!做夢都沒想到!”吳澄海說,也是從那時起,他才知道自己為何會被招進防化團,以及為何在北京進行核武器方面的訓練。不過,參與這么重要的國防任務,他也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任務公開后,吳澄海和戰友們開始了異常艱苦的訓練。防化兵主要擔負著爆破后的數據采集、效應物回收,對進出試驗場人員和車輛、儀器儀表進行放射塵埃消洗等工作。由于不知道要在核試驗場里待多長時間,為了保險起見,每個人必須要在操作的情況下在場地里待兩個小時以上。
吳澄海說,他們剛開始訓練時身穿蘇聯的防毒衣、頭戴防毒面具,防毒面具把脖子以上堵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而防毒衣是橡膠材質的,既厚重又寬大,僅上衣就有五六斤重,穿著這樣的防毒衣在地表70攝氏度的環境下進入場區展開各種模擬訓練,困難可想而知。“核試驗紀錄片中有一個鏡頭是從靴子里倒出水來 ,那是真的,全是出的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定在了這天。試驗當天,除了防化兵外,其他人全部撤出試驗場區。下午14時,試驗進入一小時倒計時。5、4、3、2、1,下午15時,原子彈正式起爆。吳澄海回憶說,當時他們手里都發了護目鏡,但出于安全考慮,并沒有去看原子彈爆炸的瞬間,而是邊閉眼邊按著耳朵抱頭背向蹲在地上。但即使是這樣,他也能明顯感覺到原子彈爆炸產生威力。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參觀點歡呼的人群(網絡圖片)
“就是閉上眼睛,也能透過眼皮感受到強光的刺激。過了一會兒,就聽到‘咣咣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聽到響后才開始看。”吳澄海說,當時他看到空中騰起了巨大的蘑菇云,知道試驗成功了,現場便有人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不過他們顧不上慶祝,接著就進場執行劑量偵測等任務了。直到完成所有任務,才回到基地接受群眾的列隊歡迎。
在圓滿完成原子彈試驗任務后,后來,吳澄海和戰友們又相繼見證了第一顆氫彈、首個導彈核武器的成功試驗并順利執行了防化任務。在馬蘭的20多年里,吳澄海在那里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期間他兩次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班集體二等功,兩次連集體二等功。如今,他還保留著兩本立功證,泛黃的紙頁上,訴說著當年的歷史。


▲吳澄海的立功證和參加核試驗的紀念章。
為家庭復員轉業到濟南 脫去軍裝仍不忘初心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84年,因為一次意外事故,吳澄海的妻子頸椎旋轉滑脫,到北京等地多次治療后仍舊恢復不理想,生活無法自理。當時,吳澄海很受基地領導重視,剛被提了政治部教育處副處長,但為了家庭,他只好放棄軍旅生涯選擇轉業到濟南化工廠。“我很愛我的基地,但我也不能不要家啊!都是共產黨員,不管從黨性還是從人性都說不過去,同甘共苦嘛!”
從部隊到工廠,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一時無法轉變,但吳澄海很快適應了新角色。“在部隊就是做思想工作,和宣傳工作有共性,都是做人的工作。”在宣傳科崗位上,他積極探索部隊和企業生產模式的不同,憑借一股子韌勁兒,創造了優異的工作成績,連續被評選為“優秀宣教干部”“普法教育先進個人”“年度先進個人”等。

▲在濟南化工廠任宣傳處長的吳澄海。
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吳澄海還非常“愛管閑事”。“我這個人有本事,在中學時自學了理發。” 吳澄海說,在大學時,他幫同學理發;在部隊時,他給戰友們理發;來到濟南化工廠后,他仍堅持發揮特長為同事們理發,在理發的同時,也順便和大家談心。
當時,吳澄海在車間當書記。他車間里有個男職工很調皮,喜歡打架,但他喜歡車間里一名剛復員的女職工,正在追求她。有一次,另一名職工開玩笑說要給這名復員女職工介紹對象,結果男職工信以為真怨恨在心,準備了鋼管打算伺機報復。細心的吳澄海及時找到男職工,經過耐心細致的談心、開導,最終將男職工的心結慢慢打開,化解了矛盾,從而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23年的防化兵生涯,讓吳澄海時刻以一名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而他的正派作風在濟南化工廠也是出了名的。當年,濟南化工廠給職工分房,為了能分到好房子,很多人打算給領導送禮求關照。但吳澄海卻在職工大會上明確表示:誰該分房誰不該分房,按政策辦,誰也不要希望通過走后門得到額外的好處。如果誰去送禮,就算該分房也不給分。正是因為有他的表態,那些沒有關系覺得不太可能分房的職工最后成功分到了房。
憑著自身過硬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吳澄海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
退休后成社區志愿者 看到國家富強直言“當年的苦沒白受”
從濟南化工廠退休后,吳澄海的組織關系轉到了南村街道泉星社區。退休之后,他有更多時間照顧妻子了。吳澄海喜歡琢磨,在北京治療時,醫生怎么按摩治療,他默默記在心里,結合平時看的醫書和自己的觀察領悟,他堅持為妻子做日常護理、每日按摩,沒想到妻子的頸椎旋轉滑脫癥狀慢慢得到了恢復,后來生活已然能自理。這讓吳澄海感到非常欣慰。

▲吳澄海和他的榮譽證書。
妻子病情穩定后,吳澄海也有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因為有理發的特長,他當起了志愿者,平時幫社區居民理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作為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的見證者,他還經常受邀到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消防隊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向大家講述那段自己親身經歷的激情歲月。

▲從中學時自學理發,吳澄海已堅持理發60多年。
同時,吳澄海發揮自己從事宣傳工作的特長,積極創作作品傳播正能量:為改革開放40周年所作的紀念文章被天橋區采用;參加濟南市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獲得三等獎;與朋友合作創作了《榮軍療養員之歌》《榮軍醫護工作者之歌》《退役軍人之歌》《當兵最光榮》等歌曲,陸續被民政部和民政廳刊物登載……此外,他還曾受聘到山東旅游管理學院任學生處長7年,把學生管理得井井有條,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可。

▲吳澄海被評為“濟南市優秀退役軍人”。
退伍前,他身著軍裝滿腔熱血,把青春獻給國家核武器事業;轉業后,他盡職盡責剛正不阿,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績;退休后,他仍不負初心,發揮余熱,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完美詮釋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退役軍人的本色。
“看到祖國現在這么富強,覺得我們當年受的苦、受的罪,沒有白受。自己作出的犧牲,是值得的。不后悔,無怨無悔!” 吳澄海深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