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今年頭兩個月,出口和投資分別保持了23.6%、21.2%的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同比增長僅12.3%,不僅低于去年全年14.3%的增速,甚至比去年7月份13.1%的全年最低增速還要低。消費增速掉頭變低,引起了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的關注。原因之一是,“八項規定”的出臺引發了高檔消費狂降,高端餐飲企業和高端白酒受影響最大。據調查,高檔餐飲企業營業額,北京、上海、寧波分別大概下降了35%、20%、30%左右。
“禁酒令致消費低迷,發改委擔憂市場需求不足”——這樣的新聞標題看上去有點怪異,似乎發改委對公款消費禁令導致消費增加放緩有所不滿。從新聞報道來看,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未必是在表示不滿,或許只是在分析原因。正如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所言,“從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來看,反對奢華浪費和擴大消費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諸如高端餐飲經營額和高端白酒銷售量大幅下降,對消費增速的暫時性影響,非但不是值得擔憂的問題,相反卻是刺激消費的應有正能量。
對普通公眾來說,我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公款奢侈消費的降幅,那是因為:公款奢侈消費的突降,不僅直接讓人看見過去被公款吃喝浪費掉的納稅人血汗錢有多少,而且還讓人間接看見更多公共財政資金被用于改善民生的巨大空間。試想,如果僅僅一個“八項規定”就能讓消費增速放緩若此,那么只要我們痛下決心,改“喊破嗓子”為“甩開膀子”,三公經費的潛在降幅,難道不該更加巨大嗎?
有官員說“三公經費并非越少越好,關鍵要適度”;其實,這完全脫離了現實語境,正如大家都在挨餓的時候,你大談吃多了會撐死,也許不能說不理性,但顯然是一種過度理性。就當下而言,三公經費就應該越少越好——高端餐飲和高端白酒銷售額大幅下降,正是過去公款大吃大喝之普遍泛濫的見證。李克強總理說,人民要過好日子,政府就必須過緊日子。更何況,不吃奢侈飯不喝高端酒,根本不算什么“緊日子”,無非是回到了法治政府的常態。
回到消費增速的話題。公款奢侈消費迅速下降,消費增速短時間內隨之出現下降,其實就相當于一個去虛火的過程。因為,由公款奢侈消費推動的消費增幅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健康的,是必須去除的;要擴大內需絕不是要讓公款消費身先士卒地“帶頭”推動,事實上那也不是真正的消費,而是浪費,是腐敗。去虛火的過程看起來總有些猛烈,但是沒有這個過程,消費環境就健康不起來,擴大內需就會淪為公款奢侈消費的借口,消費環境就會被扭曲和敗壞,真正為市場所需要的消費市場就得不到應有的發育。
另一方面,公款奢侈消費每節約一分錢,理論上可用于民生開支的就會多一分錢。說到底,公眾不是“不樂意消費”,而是“無錢消費”、“不敢消費”。健全社會保障機制,提高公共福利水平,這是所有經濟體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共同經驗。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說,公款消費下降都是居民消費增長的“必經之路”,只不過前者對消費增速的影響短期內較大,而著眼于長遠的后者啟動起來相對較為緩慢。但至少,我們是在前進,而不是在后退;既然選對了方向,就要堅持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