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像約束蘋果一樣約束國內壟斷企業,只要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都應該付出代價,不能厚此薄彼。正如《中國青年報》刊文所稱,針對壟斷企業的消費者維權和輿論監督,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博弈過程。網友批評國內某些壟斷企業漠視用戶利益,“如果說到傲慢,他們比蘋果只多不少”。
4月1日晚,蘋果中國發布署名CEO庫克的致消費者的信。信中稱,蘋果意識到,由于在此過程中對外溝通不足,導致外界認為蘋果態度傲慢,不在意或不重視消費者的反饋。對于由此給消費者帶來的任何顧慮或誤會,表示誠摯的歉意。(4月2日《新京報》)
蘋果終于道歉了,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按說這一結果并不奇怪,但仍有不少人懷疑其誠意,蓋因道歉時間為4月1日,像是愚人節的玩笑。不過,比道歉更值得稱道的是信中提到的四點整改,如改進iPhone4和iPhone4S維修政策、確保消費者能夠便捷地聯系Apple以反饋服務的相關問題等。整改比道歉更重要,如果沒有整改,道歉就失去意義。
蘋果道歉,有人說是媒體的勝利,有人說是消費者的勝利,也有人說是監管部門的勝利。不管怎么說,對廣大蘋果用戶來說,維護了合法權益,收獲了一定的尊嚴。如果不是媒體監督,國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就無從維護。
首先應該明確,蘋果道歉比繼續挺著明智。蘋果再牛也不愿意忽略中國的龐大市場。據報道,在蘋果的總營業收入中,大中華區所占比重為12.5%。如果蘋果在中國市場上所占份額減少50%,意味著這家公司的年度銷售額將會縮水131億美元左右。不管蘋果是真心道歉還是為市場所屈服,都應該意識到,尊重消費者權益才有未來,一視同仁才贏得諒解。一方面從中國市場賺錢,另一方面卻忽略中國消費者權益,這顯然行不通。
其次,像蘋果一樣傲慢的洋巨頭并不是少數。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不少巨頭在其國家往往能做到循規蹈矩,為何一到中國就變成了壞孩子?通常的解釋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如果此說有理,那么監管部門就不該失語。事實上,如果沒有媒體的報道以及質檢、工商和消協的介入,蘋果也不會乖乖道歉。
再次,維護消費者權益應依法依規。談到蘋果的缺口,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我注意到蘋果公司logo上缺一塊東西,我想大概缺的是對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深刻理解,缺乏對中國消費者的感恩之心……”此言一出,輿論大嘩。專家發言,消費者吐槽,媒體監督,原本很正常,但降服蘋果的只能是法律法規。
最后,應該像約束蘋果一樣約束國內壟斷企業,只要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都應該付出代價,不能厚此薄彼。正如《中國青年報》刊文所稱,針對壟斷企業的消費者維權和輿論監督,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博弈過程。網友批評國內某些壟斷企業漠視用戶利益,“如果說到傲慢,他們比蘋果只多不少”。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像對付洋巨頭一樣管好國內某些壟斷企業?否則,洋巨頭哪會服氣、消費者哪能心安?
蘋果CEO庫克在道歉信中最后說,“衷心感謝大家給予我們的寶貴反饋,我們始終對中國懷有無比的敬意,中國的消費者始終是我們心中的重中之重”。不管這是優雅的客套還是真誠的姿態,都希望蘋果能夠說到做到。我們更希望國內一些壟斷企業也把消費者當作“心中的重中之重”,學會遵紀守法,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不再傲慢自負、任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