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杜撰、篡改的名人名言在網上流行已非新鮮事,假語錄滿天飛,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此前曾發聲明澄清。近日,白巖松接受某雜志專訪,就所謂的“白巖松語錄”進行了一一辨認,鑒定結果是,網上流傳的借白巖松之口的言論,有些并非出自他本人。(10月7日《天府早報》)
只要在微博里混過幾天,肯定會碰到過這類語錄。如果不是因為這些語錄出自名人,無論文字寫得多么出彩,很可能連匆匆瀏覽一遍的心態也沒有。雖然這是一個信息愈加開放的時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眾多信息中,名人話語的影響力遠甚于平凡群體。
毫無疑問,杜撰語錄涉嫌侵犯名人的名譽權益,這肯定不是一個值得頌揚的現象。不過,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雖然在網絡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這個世界在迅速變“平”,理論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影響力的一席之地。事實卻又并非如此。以前幾年在互聯網上形成一定聲勢的“網絡反腐”現象看,許多并非真就是一“曝”就會引起相關單位的重視,而是經平面媒體或名人介入轉發,影響迅速擴大之后才得以水落石出。說簡單點,有的事件能否被重視進而跟進,從事件發展的外在表象看,其尺度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更像是社會影響力。正是因為這樣現實邏輯的存在,除了杜撰名人語錄,我們還可以看到諸多帶有新聞“設計”式的“網曝”,究其根本,仍舊只是為了引起關注,擴大影響力。
剔除那些無聊的語錄,我們或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些人之所以頻頻杜撰名人語錄,實質上是對話語權的饑渴。這里面大抵包含了這層意思:現實話語表達渠道有必要進一步通暢…… □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