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最初有四部劇入選“文華獎”重點劇目,分別是方言劇《泉城人家》、兒童劇《我的麥哲倫海峽》、雜技劇《粉墨》,以及那會兒還叫《重瞳項羽》的京劇,幾輪評審下來,濟南市最終確定了兩部劇入圍參評“文華獎”劇目:方言劇《泉城人家》和京劇《項羽》。
《泉城人家》講述了一個大雜院家庭四十年的世事變遷和人情冷暖;京劇《項羽》并沒有過多渲染戰爭場面中的英武項羽,而是重筆描摹戰事過程中項羽與亞父、虞姬、劉邦等人物之間的情理糾結,將武戲文演,人、景、情融為一體。
□通訊員 張瀛 記者 李麗
方言話劇《泉城人家》是濟南市曲藝團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2013年參加第七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得到專家觀眾的一致好評,隨后,入圍十藝節重點推薦劇目,將參加全國“文華獎”的角逐。目前,該劇演出場次近130場,成為一部被觀眾熟悉和喜愛的劇目。
創作>>
精心打造,九年“磨”一戲
該劇由解放軍總政話劇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劇王宏創作,總政歌舞團一級導演、文華大獎獲得者胡宗琪導演執導。該劇圍繞著在濟南泉水邊的大雜院生活了近70年的泉大娘失而復得的柜子層層鋪開,引出一連串亦莊亦諧、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展現了泉城濟南鄰里之間風雨相扶、危難相助的真情實感,反映了濟南人淳樸、善良、熱情、率真的性格,體現出誠信、創新、和諧的濟南城市精神。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在看完該劇后感慨地說:“這是一出對傳統曲藝表演形式形成沖擊的劇目,會讓觀眾及曲藝界業內人士在一個個敦厚、樸實的濟南方言‘包袱’中重新思考曲藝的定位,它會讓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曲藝家帶著改革、創新的思考走出劇場,讓曲藝的從業者在新時期找到自己的位置——為老百姓服務的位置!
該劇于2004年亮相舞臺,并兩次應邀晉京演出,先后榮獲中國人口文化獎銀獎、“六個一”精品工程獎、第五屆中國曲藝節“優秀劇目獎”、山東省第八屆文化藝術節劇目、編劇、導演、舞美、表演等六個一等獎、山東第二屆小劇場話劇節最佳編劇獎、最佳舞美獎、最佳表演獎、演出劇目獎、泉荷獎一等獎。兩次晉京分別參加了“第五屆中國曲藝節”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6周年、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演出周”活動。
提升>>
精益求精,緊跟時代步伐
為打造精品劇目,沖擊文華大獎,使該劇緊跟時代步伐,濟南市曲藝團從7月份開始第五次修改《泉城人家》,主旨是在原劇的基礎上提高、升華、完善,使該劇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本次修改打造《泉城人家》,汲取了全國眾多戲劇專家的意見建議,在劇目立意和視覺效果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完善。首先在主題上更加突出“人”與“泉”的關系,體現了“人泉合一”的精神境界。
在臺詞方面,更加注重生活化的表達,力求將濟南方言運用到極致,突出了濟南方言的淳樸、俏皮和性格化等特點;在視覺效果方面,重新設計了服裝,使人眼前一亮;燈光設計更加精彩,舞臺效果更加真實。
這次重排《泉》劇,邀請了原作者王宏擔任改編,胡宗琪擔任導演,濟南兒藝副院長韓魯、濟南市曲藝團舞美設計師侯緒鵬擔任舞美設計,總政話劇團趙曉丹擔任音樂、音響設計,上海話劇中心胡華慶擔任燈光設計。新版《泉城人家》匯報演出于9月7日、8日在山東劇院舉辦,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塑造>>
精心排練,演員漸入佳境
該劇的演員們表示,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備戰十藝節,他們都會拿出最佳狀態,用最好的演出回報觀眾。
談到排練與塑造人物,扮演女一號“泉妞”的演員趙榮娜,經歷了一段非常難忘的排練過程,大量的臺詞背誦、年齡感覺的尋找、人物性格的揣摩等等,讓她在一個月內瘦了十多斤,嗓子啞了好幾次,從開始排練時的缺乏自信,到演出時的緊張不安,再到得到認可后的漸入佳境。
劇中男一號“泉子”的扮演者、市曲藝團副團長李洋談到出演這部戲同樣感觸良多,面對著劉廣璽、王振華、李鑫泉等老版演員已獲得的成功,可以說是戰戰兢兢。
李洋認為這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滋味不好受,曲藝圈內早就有“響一不響二”的老俗話,再加上編劇王宏,導演胡宗琪的嚴格要求,在表演初期一度找不著感覺。好在胡導是全國頂級導演,在啟發演員表演潛質方面頗有招數,再加上周圍同仁的鼓勁和自身對角色的體驗揣度,終于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泉子”。
真實>>
還原生活,真情打動觀眾
演出的好壞要以老百姓的口碑為準則!度侨思摇窔v經多年演出,受到廣大泉城市民的歡迎和好評,很多市民紛紛打電話訂票,慕名前來觀看演出,每場演出,來的觀眾幾乎都能把明湖居坐滿,有些觀眾看過一次不過癮,第二天演出又帶了親戚朋友來看,每次到了情節的高潮,臺下很多觀眾激動地流下淚水。
有觀眾反映,這些舞臺上的人物和事情仿佛發生在他們身邊一樣親切,一樣真實,就像過日子一樣,讓他哭,讓他笑,讓他沉浸其中,享受悲喜。
濟南市曲藝團團長韓波介紹說,“這部戲的成功,首先是因為植根于群眾,來源生活,真誠自然。因此,通過認真修改、推敲、排練,我們有信心將該劇打造成一部能夠代表濟南城市精神的精品劇目,力爭在十藝節上取得優異成績!